第16週新聞集錦

1.工藝未來 為你而來 「位來.2025臺灣工藝展」盛大開展

由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下稱工藝中心)策辦之「位來.2025臺灣工藝展」(Crafting Future:2025 Taiwan Craft Exhibition)即日起於工藝中心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展出,展覽以「工藝未來,為你而來」為題,回應工藝如何在時間中演進,深刻融入日常生活當中。

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指出去年為工藝中心70 週年,倡議「活工藝.工藝活」理念,並以2025年開始「心工藝運動元年」接續推動「工藝70+1」,提倡「漫活SLOHAS_是樂活事」,彰顯「工藝 是漫波快樂.生活事」的一種態度。「漫活SLOHAS」是在地思維結合慢活(SLOW)與樂活(LOHAS)的生活態度,其核心價值包含簡單(Simplicity)、生活型態(Lifestyle)、原創(Originality)、健康(Health)、美學(Aesthetics)及永續(Sustainability),強調工藝「漫活SLOHAS」是S到S之間形成永續無限∞的「善藝」循環。

期待透過工藝「漫活SLOHAS」啟動社會的「漣漪效應」,從工藝活動與民眾互動,讓人感動,引發大家一起行動,持續累積正能量,最終形成全民參與的生活運動。就如同投入湖中的工藝之磚,激起層層漣漪,應用智慧科技與企業ESG永續行動,讓社會自然形成「拋一磚,引千重浪」的「工藝運動」,而「位來.2025臺灣工藝展」作為「2025臺灣工藝季」系列活動中重要的主展場之一,特別邀請策展人陳俊良以「回歸工藝本質」為策展核心,規劃三大展區,分別為【守藝】、【竹聲】、【茶筵】並以「茶」與「竹」兩大文化素材為展覽主軸,集結超過百位工藝家參與展出,是一場跨越長、中、青世代的工藝創作盛宴,亦是臺灣工藝世代傳承演進的重要軌跡。參與展出的工藝師包含人間國寶大師陳惠美、尤瑪·達陸,以及邱錦緞、廖勝文、張仲禹、蘇建安等人,呈現臺灣工藝文化的深度與多元風貌;展覽現場結合影像藝術與感官設計,透過茶香傳遞工藝風味,打造全方位的沉浸式體驗,讓觀者感受工藝師頂真的工藝精神,並在材料、感官、空間與時節的脈絡交織中,探索臺灣工藝在現代生活中的多元樣貌與美學實踐。

為實踐ESG理念的永續精神,以嶄新的空間規劃打破傳統展櫃式陳列,採用極簡風格營造工藝與生活自然交融的氛圍,透過感官引導與場域設計,觀者不僅能欣賞作品的精緻細節,更能親身體驗工藝在生活中的轉化與實踐,激發生活美感的再思與共鳴。二樓展場【守藝】聚焦於「從工具到工藝」的演進軌跡,以影像為媒介捕捉工藝家雙手歷經淬鍊的脈絡,彰顯技藝隨時間積累的深度,傳遞師徒間「手把手」的傳承文化價值與精神實踐,三樓【竹聲】則是以「竹」為核心,融合工藝的香氣與質感,探討材料的生命力與聲音的感知,運用傳統技法與當代語彙結合,展現竹工藝在自然與人文間的共鳴以及在時代轉變中呈現的新風貌。最後,四樓【茶筵】結合茶席文化並串聯百位工藝師的創作與技藝,營造出心靈交流與品味美學的場域,十二張茶席象徵十二月令,承載著隨時節轉換的日常生活講究,呈現工藝於日常中的實用性與美感價值。

「生活的進程是工藝,工藝的前沿是生活」,「位來.2025臺灣工藝展」不僅是一場展覽,更是一場未來生活的邀請,透過當代策展語言與工藝技藝的對話,重新理解工藝的社會角色,並以此為基礎,開創屬於「臺灣工藝」的未來定位,期盼工藝走入生活,成為生活中的美學載體,引領人們過著浪漫、快樂及有意識的生活方式,呼應工藝「漫活SLOHAS_是樂活事」的核心理念並實踐當代工藝美學價值。
詳情: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38286

  1. 「蔡明亮導演電影回顧展」6月4日於西班牙加泰隆尼亞電影資料館登場

文化部駐西班牙代表處文化組與加泰隆尼亞電影資料館(Filmoteca de Catalunya)再度合作,將於6月4日至7月5日在巴塞隆納舉辦「蔡明亮導演電影回顧展」,選映《日子》、《青少年哪吒》、《郊遊》、《臉》、《你那邊幾點》、《給我一個家》、《小孩》等16部電影、電視劇及紀錄片作品,邀請導演蔡明亮、演員李康生及亞儂‧弘尚希出席影展與映後座談,導讀蔡明亮不同階段代表作,以及分享藝術創作心路歷程。

駐西組亦與當地知名官方機構合辦3場活動,包括6月5日加泰隆尼亞電影資料館講座「蔡明亮:行者十步、創作及美學」、6月6日巴塞隆納電影學校(Escuela de Cine de Barcelona, ECIB)大師講座,以及6月8日在米羅基金會(Fundació Joan Miró)的《天橋不見了》、《蝴蝶夫人》2部短片放映及講座。

蔡明亮表示,很榮幸受邀參加從影30多年來作品回顧展,放映片單幾乎涵蓋所有劇情長片,也將放映數部不同時期拍攝的短片作品,「此次我將與長年合作的2位演員,小康與亞儂一同前往巴塞隆納,誠摯期待與西班牙的觀眾及影迷們見面,進行深入的交流與對話,也期盼未來能與西班牙在電影創作或展覽策劃方面展開更多合作」。

駐西班牙代表處文化組表示,加泰隆尼亞電影資料館為加泰隆尼亞政府所屬電影專業場館,駐西組與電影資料館於2023年首度合辦「楊德昌的四個臺灣故事」影展,獲當地熱烈迴響,續於今年合辦「蔡明亮導演電影回顧展」,辦理長達一個月共30場放映活動,期盼歐洲電影界更認識臺灣代表性導演及其作品。駐西組將持續拓展與當地重要藝文機構合作,推廣更多臺灣優質電影作品至西班牙。
詳情: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38288

  1. 從遊戲到創作:臺博館「來・去車站 探索建築」特展 邀小朋友探索車站建築奧秘

國立臺灣博物館「來・去車站 探索建築」特展即日起至115年3月1日在鐵道部園區展出,透過互動遊戲與創作工作坊,邀請大朋友、小朋友一起探索車站的建築奧秘。今(2)日開幕式,文化部長李遠、臺博館館長陳登欽、國營臺灣鐵路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陳詩本、臺北市福星國小校長黃耀農及五年乙班同學、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主任鄭銘彰等出席與會。

文化部長李遠今天又再度化身小野爺爺與現場福星國小五年級的同學互動,小朋友害羞地問,「請問你就是課本中〈幸福的味道〉的作者小野嗎?」「對,我就是」,小野爺爺以「幸福的味道」請同學分享生命中曾經有過的幸福感覺,有同學說,在回外婆家等車的火車站,和媽媽一起吃著當天買的食物,聽著火車聲,邊想著和外婆相處的點點滴滴,「很幸福」。「這就是幸福的味道」,小野爺爺說,他從小就住在火車站旁邊,現在的他出國旅行也總喜歡住在車站旁邊,因為在車站裡有食物的味道、有廣播的聲音、有對親人的想念、有和媽媽相處的感覺,這些綜合起來都是幸福的味道。

臺博館長陳登欽表示,本次特展以「車站」這一貼近日常、蘊含豐富變化的公共建築為主題,讓孩子在玩樂中理解建築的尺度、功能與動線規劃。「我們特別為孩子設計這個展覽,希望他們從驗票口、廁所、動線安排等小細節中,體會設計的用心與社會意義。」他也分享策展過程中最大挑戰是「怎麼說,孩子才會懂?」最終以孩子能理解的語言與場景傳遞建築知識,是一次「簡中見深」的策展實驗。

臺鐵總工程師陳詩本指出,臺灣目前共有241座火車站,從清代木造建築到近代結合臺灣地方特色與創新設計的現代車站,每一座車站都承載著獨特的空間設計與人文背景。他表示,「希望孩子能從車站出發,看見歷史、設計與人文的融合。」

「來・去車站 探索建築」是一檔結合「建築」與「兒童」議題的展覽,主要透過「車站」探索建築知識。除了有豐富的圖文及影片,詳細說明車站建築的設計,也規劃了3款不同難度的互動遊戲。

小野爺爺也特別參與同學的車站設計師體驗,他說,同學們細心的思考洗手間、商店、無障礙及分流等的設施與空間配置,充分考慮人與生活空間的關係,「這非常重要」。而作為文化部長的他最在意的就是向下扎根,希望讓同學們從小就有機會接觸文化,所以特別將文化幣的年齡下降,部分六年級的同學就可以領文化幣;文化部也有許多的博物館,例如臺博館的各個分館、上個月剛啟用位於板橋車站旁的國家兒童未來館願景館,以及7月底即將第一階段開放的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等,都很適合同學們參觀,「博物館是一個最容易讓人感到幸福的地方」,希望所有的同學都能一起感受。

現在的車站也常常是人們聚會碰面,甚至購物用餐的地方,因此,「來・去車站」特展也進一步討論車站的「公共空間」議題,讓小小參觀者可以用繪圖或寫字的方式,留下自己對車站空間的想法。展場也預留空間放置孩子們的創作,與觀眾腦力激盪,讓兒童透過參與和多元的表意。

「來・去車站 探索建築」特展開展後,將辦理38場的創作工作坊,針對小學中、高年級生、幼齡親子、中學生等均有專屬的場次。展覽特別選在臺博館鐵道部園區辦理,開展初期又適逢鐵路節,在時間或空間上都別具意義。歡迎所有大朋友和小朋友一起「來・去車站 探索建築」
詳情: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2.aspx?n=105&s=238307

  1. 2025臺灣文學獎金典獎第二階段報名開始

國立臺灣文學館主辦的「2025臺灣文學獎」金典獎第二階段報名於6月1日開始收件,截止日期為7月1日,以郵戳為憑。

本年度採兩階段報名,第二階段主要接受2025年5月1日至6月30日,在臺灣首次出版之文學圖書,包括小說、散文、新詩、非虛構書寫、劇本等,類別不限。為免遺珠之憾,並秉持廣徵各方優秀臺灣文學著作的精神,凡符合本年度金典獎報名資格而錯過第一階段報名者,亦可於第二階段收件期間報名。

金典獎徵件採線上報名,請至文化部獎補助資訊網點選「2025臺灣文學獎」(https://reurl.cc/knq4AL)並填寫相關資料,列印申請單,併同應附之報名文件1份(聲明書、同意書、授權書)及圖書10冊,於2025年7月1日前,以掛號郵寄至「國立臺灣文學館公共服務組」,並註明「報名2025臺灣文學獎金典獎」。

完整徵獎資訊,詳見臺文館官網及臺灣文學獎官網。
詳情: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38327

  1. 歌仔戲巨星楊麗花、客家建築匠師傅明光、農民文學家吳晟 榮獲第44屆行政院文化獎

文化部今(3)日公布第44屆行政院文化獎得主名單,由楊麗花(林麗花)、傅明光、吳晟(吳勝雄)獲此殊榮。文化部長李遠親自致電向得獎人道賀,並表示,三位得獎人在傳統藝術、文化資產及文學領域具有特殊貢獻,且長期深耕及發揚臺灣文化,實踐社會與土地關懷,獲得本屆行政院文化獎實至名歸。

楊麗花,1944年生,型塑臺灣大眾對於歌仔戲的集體記憶,作品橫跨野臺戲、廣播、電視及電影等不同領域,影響力更遍及華人圈。楊麗花在80至90年代電視歌仔戲扮演小生角色,迄今仍讓觀眾記憶深刻,作品更曾多次獲頒金鐘獎。1991年《呂布與貂蟬》在國家戲劇院演出,首度將歌仔戲引入國家級殿堂,開啟歌仔戲表演的新里程碑;2022年獲得傳藝金曲獎戲曲表演類特別獎肯定、2023年經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公告為「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及「傳統藝術藝師」。

傅明光,1940年生,自幼立志當泥水匠,執業超過一甲子,擅長客家傳統建築修復技術,如伙房屋、南北式宮廟、祠堂家廟等土水工程,兼備屋脊山牆彩繪、泥塑、剪黏等,遵循古法純手工修繕,以瓦作整齊及不漏水為最大特色,堪稱全才匠師。傅明光不遺餘力傳承技藝,將無形技藝有形化,積極推動臺灣傳統修復技術保存工作,為臺灣土水修造技術(瓦作)的重要推手,2016年經文化部認定為重要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土水修造技術」保存者。

吳晟,1944年生,自1970年代起專注於農民文學與鄉土詩創作,近百首詩篇描寫臺灣農民生活,深刻探討命運與社會變遷。1980年時曾受邀至美國參與愛荷華國際寫作計畫,讓國際認識臺灣文學,作品被譯成多國語言,受到廣泛閱讀與研究。2007年獲得第30屆吳三連文學獎、2015年獲頒臺灣文學金典獎等殊榮。吳晟不僅是臺灣重要的詩人與散文家,長期推動環境永續與人權保障,關心臺灣鄉土與未來,堪稱「文化行動者」典範。

文化部表示,行政院文化獎為政府主辦層級最高的文化領域終身成就獎項,評審過程嚴謹,須先經各界公開提名,由評議委員書面初審,經至少三位委員同意,再提至評議會決審會議討論,最終通過三分之二以上委員出席及四分之三以上出席委員同意後,報請行政院長核定。過去43屆已向96位維護及發揚臺灣文化具有特殊貢獻傑出藝文人士,致上最高榮譽。今年頒獎典禮預定在7月10日臺北市中山堂光復廳舉行,由行政院長頒授文化獎章、證書及獎金100萬元。
詳情: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2.aspx?n=105&s=238334

  1. 探索百年遊戲,親子同樂!「開箱吧!臺史博館藏桌遊特展」

說到桌遊,每個人心中都有幾款經典不敗的遊戲,以及與親友共度歡樂時光的珍貴記憶。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史博)即日起至2026年4月19日,推出「開箱吧!臺史博館藏桌遊特展」,本次特展首次大規模展出館藏桌遊,並特別針對兒童與親子觀眾設計,展覽一入場並非以往的闡述模式,而是讓觀眾成為遊戲中的一部分,展開一場充滿驚喜與歡樂,邊玩邊探索臺灣百年的桌遊歷史!

臺史博表示,展覽特別為兒童觀眾設計淺顯易懂的閱讀內容,並兼顧觀展與體驗高度,讓小朋友也能輕鬆看展,享受互動遊戲的樂趣。除此之外,還精選出類似象棋玩法但將動物形象融入其中的「燈塔牌獸棋」,及日本時代對環遊世界想像的「《國王》新年大附錄世界一週競爭骰子遊戲」復刻在現場,讓您穿越時空玩桌遊。

更引人注目的是,這次特展汲取臺灣本土開發的經典桌遊「非洲尋寶」的元素,加入當代動物保育的觀念,轉化成大型互動裝置遊戲,讓觀眾參與三大遊戲關卡,挑戰全身協調性的體感互動!展覽現場不論是拚運氣的轉盤遊戲、比觀察力的拼拼圖、互動體驗,或是坐下來實際玩一場經典桌遊等,來一趟臺史博,感受「看」得到也「玩」得到的樂趣!

展覽分為五大主題,「旋轉吧!螺旋人生」走入螺旋狀的紙盤世界,看東、西方桌遊過往時代的文化與生活記憶;「畫上夢想,即刻啟程」不論是在紙上環遊世界或尋求幸福人生,桌遊承載了不同時代的夢想藍圖;「歷史考卷不會考,但是很好玩」帶觀眾探索以歷史事件或人物為主題的遊戲,並看桌遊如何反映歷史;「動物世界大冒險」以動物為主角的民俗故事、異域探險都是大人小孩最愛的桌遊;最後「噓!偷偷摸摸玩」,只能偷偷摸摸玩的「賭博」也是一種桌遊,更曾經是一個世代的娛樂記憶!

桌遊不僅是一種娛樂,更像是一部迷你時光機,隨著時代的流轉,它們帶領我們穿越過去。從遊戲圖面、規則玩法窺見不同時代的社會樣貌與價值觀,例如1934年「南日本新報社」發行的臺北觀光桌遊,清楚地記錄了日本時代臺北車站前的熱鬧街景與知名商家,特展中以桌遊藏品對照館藏老照片實景與多媒體互動,帶領觀眾體驗穿越舊時代的趣味;清代「升官圖」則記載了清朝官職晉升制度,到戰後又出現「一府五院」體制的競賽桌遊。除此之外,還有別具傳統特色的中式撲克牌,竟然是以「天干地支」來表現牌組,展現出有別於西式的獨特型態
詳情: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38342

  1. 策展人呂岱如獲選赴英國戴芬娜基金會進行創作研究

為鼓勵我國藝術人才發展創作並豐富國際交流經驗,文化部駐英國代表處文化組自109年起持續與英國倫敦藝術專業駐村機構戴芬娜基金會(Delfina Foundation)合作,公開甄選臺灣藝術家或策展人至倫敦進行策展或創作研究。今年由策展人呂岱如獲選,預計於6月23日至9月14日期間駐村。

呂岱如現為當代藝術策展及研究組織「緩步動物」創辦人、總監兼策展人,曾於104至106年擔任臺北當代藝術中心總監,擁有豐富策展經驗。呂岱如曾擔任100年臺北中山創意基地URS21「阿嬤,開麥拉!」、102年第55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Venice Biennale)臺灣館「這不是一座台灣館」(This is not a Taiwan Pavilion)、107年馬尼拉當代藝術與設計美術館(MCAD Manila)「The Extra Extra Ordinary」、「七個身體與會說話的海」(Seven Bodies and the Talking Sea)工作坊、「月亮鹽巴」(Moon Salt)工作坊等的策展人,並以合作策展人身分參與105年臺北當代藝術中心「肖像擺」、113年高雄市立美術館「山演算」等展覽。

戴芬娜基金會表示,今年臺灣藝術專業人才駐村計畫共有113名申請者,創作或策展經歷俱佳,因此競爭激烈。呂岱如於其申請計畫中提出,由於倫敦近期已發展為生態藝術(ecological art)重要據點,希望藉駐村機會與英國本地藝術家及研究者交流都市生態藝術計畫,並在環境議題上,瞭解如何認識問題、發展社群策略,並執行解決方案。

戴芬娜基金會進一步表示,呂岱如將透過與本地藝術家與研究者合作,深入探索酷兒生態女性主義計畫(queer eco-feminist projects),並學習有關永續性、互惠式都市生態計畫(sustainable, reciprocal urban eco-projects)知識。

駐英國代表處文化組表示,文化部持續推動各項計畫支持臺灣藝術家與策展人走向國際,期待透過戴芬娜基金會在歐陸擁有的豐沛專業網絡,協助獲選者在駐村期間與當代藝術社群開啟更多元化的對話、建構其國際人脈,並使獲選者獲得後續策展構想和素材,再將相關研究成果回饋至國內外場域。
詳情: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38346

  1. 百大文化基地 × 藝術轉動社區 金門古崗董允耀洋樓首展:互相效力的島嶼故事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藝術轉動社區計畫」攜手金門縣文化局、金城鎮古崗社區發展協會,合作舉辦《互相效力的島嶼故事》展覽,今(6/3)日於金門縣古崗董允耀洋樓舉行開幕,是董允耀洋樓修復後首次對外公開的展演,也是藝術轉動社區計畫走入文化基地的起點。

開幕活動出席來賓,包括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館長黃瓊瑩、藝術轉動社區計畫主持人吳瑪悧、金門縣文化局局長陳榮昌、金門縣政府觀光處處長許績鑫、金門縣議員董森堡、金門研究戰地飲食文化的瑞士富蘭克林大學藝術史教授Gabriel Nell Gee、古崗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董倫如、金門縣潮間帶學會理事長洪清漳、金門縣戰地史蹟學會理事長陳自強、金城國中前校長許維民、古城國小校長薛奕龍、王慶雲洋樓經營者陳婉甄、進駐藝術家林煌廸、陳信成、何仲昌等人,現場互動熱絡。

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黃瓊瑩館長表示,古崗社區擁有豐富的文化資產,「古崗學校」今年更獲選文化部首屆百大文化基地。很榮幸本館與文化局簽署董允耀洋樓場地合作備忘錄,攜手「藝術轉動社區計畫」,首批進駐藝術家林煌迪、陳信成以當代藝術的觀點在歷史場域中創作,邀請大家在典雅的洋樓建築中開啟文化之旅,體驗多元的觀展感受。

金門縣文化局陳榮昌局長表示,董允耀洋樓的首展具當代藝術觀點,期待未來能持續結合金門獨有的文化底蘊,吸引更多國際藝術家及研究者進駐,共同將金門的文化特色帶向國際。

董森堡議員表示,透過展覽讓修復後的董允耀洋樓及古崗社區重新被大家看見,未來可望結合「百大文化基地」資源,串聯古崗學校、歐厝、珠山、水頭等周邊聚落,推動小旅行與文化參與,吸引青年投入,帶動地方活力。

進駐藝術家林煌迪表示,金門長期給人鮮明的戰地印象,此次作品透過訪談、圖像紀錄與投影裝置等複合媒材,發展出結合影像與空間的裝置藝術,將居民的記憶凝聚為具體可見的影像符號,投射於場域之中,讓島嶼上的小故事被更多人看見。

《互相效力的島嶼故事》展覽由藝術家林煌迪及陳信成共同創作,藝術家透過觀察、媒材實驗與社區互動,將居民記憶中的生活故事轉化為穿越時空的符號影像。展覽地點為金門縣金城鎮董允耀洋樓(金門縣金城鎮大古崗84號),展期即日起至6月28日止,每週六上午9-12點開放參觀。
詳情: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38369

  1. 工藝中心辦理「繪土尋根-2025臺日陶瓷工藝論壇」 深化臺日陶藝文化交流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工藝中心)3日於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國際演講廳辦理「繪土尋根-2025臺日陶瓷工藝論壇」,以「臺日陶瓷工藝聚落的對話」為題,邀請臺灣與日本陶瓷文史、工藝、產業等各領域專家齊聚一堂,從歷史、文化、產業角度,共同探討陶瓷工藝的傳承與創新,描繪其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多元面貌。論壇現場嘉賓雲集,包含日本臺灣交流協會臺北事務所新聞文化部主任芝田真吾先生也親臨與會,展現對臺日陶藝文化交流的高度重視。

「2025臺日陶瓷工藝論壇」內容豐富多元,從鶯歌陶瓷產業的發展脈絡出發,聚焦在地彩繪技術、藝術陶瓷的演變,並對照日本窯業文化遺產的保存與再生,呈現臺日陶瓷產業的多元發展,此外,還有日本工藝師親身分享其學陶歷程的動機與挑戰等,讓與會者更深入理解匠人精神與文化脈絡,論壇最後則針對「如何培育陶瓷工藝人才、地方經濟的活化與深耕」進行對話及討論,並與現場觀眾提問互動。本次論壇邀請臺灣陶瓷文史研究室負責人陳新上博士、臺灣工藝聯盟總會副總會長許朝宗教授、日本國立愛媛大學社會共創學部槇林啟介副教授,以及日本愛媛縣砥部町的工藝士池田富士夫,共同發表專題與進行深度交流,透過跨國對談,臺日雙方探討陶瓷文化的發展脈絡、創新概念與永續傳承,並就地方產業振興與陶藝人才養成交換寶貴意見。

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表示,2024年工藝中心70週年倡議「活工藝.工藝活」理念,今年接續推動「工藝70+1」,象徵「心工藝運動」元年的啟動,提倡「漫活SLOHAS_是樂活事」,彰顯「工藝 是漫波快樂.生活事」的一種態度。本次論壇正是將「漫波」臺灣陶藝文化至日本,也引入日本工藝豐沛活水,雙方激盪出的層層文化漣漪,盼成為「工藝運動」的楔子之一,而工藝中心將持續推動相關課程與交流活動,希冀將這份文化漣漪轉化為波濤壯闊的國際浪潮,提升臺灣陶瓷工藝的國際能見度,並拓展陶藝人才培育的視野與政策。

「2025臺日陶瓷工藝論壇」活動的舉辦亦是為工藝中心今年度「繪土尋根-陶瓷工藝人才培訓營」招生暖身,會中亦宣告邀請吳明儀、許明香、許旭倫、蘇正立和許朝宗,以及日本池田富士夫等工藝師共同擔任培訓營授課教師,歡迎對陶工藝有興趣的學子踴躍報名參與,踏上深具文化底蘊的陶工藝學習之旅,詳細課程資訊請至工藝中心官網參閱下載相關課程報名資訊。
詳情: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38375

  1. 針對中共官方舉辦「海峽兩岸中華文化峰會」 文化部回應:對文化的羞辱 不是真正的文化交流

針對各界關心此次臺灣媒體及文化界人士參與中共官方主辦「海峽兩岸中華文化峰會」,與會代表於會中發表嚴重傷害臺灣主權的言論。文化部今(4)日回應表示,中共官方假文化之名作為號召,實際上所展現的仍然是在利用臺灣媒體及文化人作為其傳聲的工具,「這是周密的統戰伎倆,不是真正的文化交流」,呼籲相關媒體及文化人能共同珍惜守護自由民主臺灣。

文化部表示,所有自由民主國家一定展現出的是由民間、由人民、由下而上、百花齊放的文化蓬勃發展樣貌,唯有威權國家才會是從政府、從官方、從上而下的指導訓誡。臺灣也曾經歷戒嚴、威權統治時期,那時政府經常用「文化高峰會議」形式,由上而下傳達政策指令,甚至以「電影檢查」、「歌曲審查」、《出版法》等法令扼殺臺灣媒體及出版自由。但如今的臺灣,因為人民對民主的嚮往,不論媒體或文化人都擁有百分之百自由的表意空間。

此次中共官方所舉辦的「海峽兩岸文化高峰會議」,不論從開幕典禮、致詞內容、節目安排,處處可見中共統戰的目的,「這是政治,而非文化」。文化部表示,中共假借文化之名,利用有臺灣媒體人及文化人的場合,發表傷害臺灣主權及臺灣人民感情的言論,「這是對於文化人的不敬」。

文化部強調,文化部對於文化交流一向採取自由開放、多元包容的態度,更用各種方式鼓勵臺灣文化人走向國際,也包含中國,進行真正對等有意義的文化交流,但中共卻一再以文化作為統戰的工具,「這是對文化的羞辱,絕對不是真正的文化交流」。

文化部期盼,相關的媒體及文化工作者應該共同堅持守護臺灣得來不易的自由民主,切勿在享有臺灣所擁有最自由的媒體環境、創作空間時,卻被中共當成沒有靈魂的傳聲筒。
詳情: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38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