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文學系列講座再度登場 5月31日誠品吉隆坡啟航
文化部駐馬來西亞代表處文化組再次攜手誠品吉隆坡,推出備受期待的「臺灣文學系列講座」,邀請7位文化人共同帶來一場深廣兼具的閱讀盛宴。活動於5月31日拉開序幕,先帶大馬讀者一窺實體書店、獨立出版等臺灣日益多彩的閱讀風景,8月中旬再由跨世代指標作家接棒登場,進行專題演講。
去年系列講座邀請朱宥勳、馬翊航、劉克襄及馬世芳等作家訪馬演講,獲得當地讀者熱烈響應,今年進一步擴大規模並豐富層次,除作家講座外,也將臺灣近年愈發多元精采的閱讀風景介紹給馬國華文讀者。首先由長年踏查記錄超過120家獨立書店的導演侯季然、做出新局面的獨立出版人陳夏民,以及閱讀推廣使者李惠貞領航,帶觀眾走進臺灣獨立書店的世界,認識獨立出版如何影響閱讀視野,並領略如何透過閱讀活得更自由、自信。
8月中旬起,楊双子、洪愛珠、郭強生及平路等4位跨世代的指標作家,將陸續與馬國讀者見面,分享個人創作歷程,如何在時代變化中堅持書寫。他們的作品涵蓋歷史、生活、社會等多種面向,不僅展現臺灣文學的豐富性,也讓馬來西亞的讀者能夠深刻體會不同時代筆下的故事。
駐馬來西亞代表處文化組表示,此次與誠品再度合作,除了向大馬讀者介紹臺灣文學,也希望分享數位浪潮下臺灣獨立出版及實體書店走出一條新路徑的歷程,帶動對話交流。
「臺灣文學系列講座」活動期間,誠品吉隆坡書店內搭配辦理小型書展,介紹講者們的相關著作,並辦理導讀會,活動詳情將陸續於「誠品馬來西亞」(https://www.facebook.com/esliteMY/)臉書專頁發布。
詳情: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38043
- 迎向T-comics新臺漫時代 首屆青漫獎即日起受理報名
為持續推進臺灣漫畫產業發展,文化部公布首屆「青漫獎」徵件,自即日起至9月19日受理報名,獎項分為團體組及個人組,總獎金達新臺幣123萬元。文化部長李遠表示,漫畫在不同的時代,都深刻的影響每個年齡層的人,期待藉由向下扎根的「青漫獎」辦理,鼓勵高中職年紀的青少年,藉由集體或個人的創作過程,引動注入臺漫創作、閱讀的熱情。
李遠表示,臺漫歷經1950、1980年代兩波高峰後,經歷過一段蕭條時期,直至2010年辦理第一屆「金漫獎」、2018年漫畫輔導金,一直到近年中長篇漫畫產製補助、外譯推廣、跨域媒合等政策推動,臺灣漫畫一步步開花結果,也逐漸在國際展露頭角,例如日本外務省主辦獎勵國際優秀漫畫創作,有「漫畫界諾貝爾獎」的「日本國際漫畫大賞」,臺灣近年共獲得2金9銀21銅的成績。
「新臺漫時代已經來臨」,李遠提到,在臺漫走向國際的時刻,如何創造臺漫的市場及風潮,人才的培育及讀者的培養,仍然是臺漫產業發展重要的關鍵。因此,文化部在過去政策的基礎上,今年提出首屆「青漫獎」規劃,希望鼓勵高中職年紀的青少年,投入或關注臺漫的創作。
文化部表示,「青漫獎」參考在日本國內及國際高中生漫畫創作者嚮往且熱烈參與的「高知漫畫甲子園」,辦理至今已第34屆的「高知漫畫甲子園」以競賽激起高中生創作漫畫熱情,並曾發掘出《影子籃球員》藤卷忠俊、《光速蒙面俠21》稲垣理一郎等知名漫畫家。
首屆「青漫獎」分為團體組及個人組兩類,團體組以學校(含實驗教育機構)為單位報名,每所學校以2組為限,作品形式以頁漫17-46頁或條漫40格以上,獎項共計30個,獎金最高15萬元;另外設立個人組,開放高中職學生、青少年自行報名參賽,作品形式為1-4頁4格漫畫,獎項共計17個,獎金最高4萬元。
徵件期間,文化部將邀請漫畫家進入校園辦理講座或工作坊,鼓勵學生參賽並推廣臺灣漫畫,提升學生對臺漫的關注。後續針對獲獎者,文化部也將規劃培力輔導,持續提升漫畫創作能量,期盼未來這些新秀,有機會銜接既有政策資源,包含漫畫獎勵金、金漫獎等。
「青漫獎」採線上申請報名,歡迎國內各高中職學校及青少年漫畫創作者踴躍參賽,報名簡章及相關資訊請參考文化部獎補助資訊網:https://grants.moc.gov.tw。
詳情: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38052
- 打開臺北城的時空膠囊 《臺灣赴任:今村製圖師的1897-1898》線上開展
百年前的老臺北城,如設有護城河與大木橋的南門、現今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所在地的舊臺北文武廟、前方有大池塘的艋舺龍山寺,以及洋樓林立的早期大稻埕碼頭,這些景象至今仍可在珍貴的歷史照片中一窺風貌。1898年,一場掠過臺灣北部的西北颱雖未登陸,其挾帶的驚人豪雨卻引發嚴重水患,成為臺灣進入日治時期以來首起傷亡慘重的重大颱風災難。當時,曾有個人留下了大量影像紀錄,為我們保存了這些歷史的影像紀錄。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了一冊19世紀的相簿,內有130張照片,拍攝時間與地點明確,內容揉雜了相簿主人翁–今村巳之助於1897-1898年時在臺灣的個人生活、見聞、工作狀態與時事紀錄。這些貴重的歷史資料,在型塑臺灣百年前模樣的影像對照方面,具體提供後人相當大的參考作用。
今村巳之助為日治初期派任來臺之技術人員,任職於當時臺灣總督府的陸軍幕僚製圖所內,為一名專門測繪地形圖的技手。而19世紀的地形測量已與攝影技術緊密連結。今村氏也藉由其掌握的攝影技術與資源,在派任臺灣期間拍攝了大量的攝影作品。
19世紀末殖民他者鏡頭下的臺灣片段
相簿所內的日治初期臺北,是維持著清代城廓樣貌,由城內、艋舺、大稻埕等三個早期開發區域所組成的三市街城市生活空間。這些關於臺北城的歷史過往,以往只能從留存的文獻資料中想像,現今則能從這些照片的實際影像中得到驗證。
相簿中也記錄了1897-1898年臺灣所經歷的獨特而重大的事件,如1897年11月18-19日於臺北所舉行的「招魂祭」。1898年4月30日為歡迎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1852-1906)及民政長官後藤新平(1857-1929),於臺北圓山公園舉辦的「官民大懇親會」、以及1898年8月臺灣因颱風及後續豪雨而引發的「戊戌大水災」等。
赴臺生活之現實與憂歡
此相簿內的照片,有相當多位著正裝擺拍的臺灣總督府陸軍幕僚軍官,這些肖像照片藉由相簿旁註記的毛筆手書,可對應至日治初期來臺部分軍人及官員的職名錄。而除了擺拍的肖像照片外,在臺灣的日常生活與見聞、與親友往來與交誼之相關照片亦大量呈現在此相簿中,今村氏及其同僚赴臺的生活情景,面對嚴峻現實中天災、疾病與死亡的考驗與憂慮,也可從此相簿所留存的照片中一窺究竟。
《臺灣赴任》線上展以〈19世紀末的臺北城內城外〉、〈信仰多元–臺灣民間信仰、基督教、以及日系佛教〉、〈招魂祭〉、〈官民大懇親會〉、〈風師雨伯之害–1898臺灣戊戌大水災〉,及〈人物顯影〉等6個子題,介紹今村製圖師相簿內的豐富影像。並透過這些珍貴的照片,呈現百年來的臺北城的變遷與與歷史的更迭。
《臺灣赴任:今村製圖師的1897-1898》線上展覽網址:https://ncpi.ntmofa.gov.tw/News_Content_OnlineExhibitionLit.aspx?n=8008&s=237610
詳情: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38148
- 藝術轉動社區 × 澎湖駐村創作 《潮汐記憶的詩性神話編年》於鼎灣社區展出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攜手澎湖縣政府文化局,今(5/28)日在澎湖縣湖西鄉鼎灣社區舉辦《潮汐記憶的詩性神話編年–藝術家謝騆瑜駐村發表》展覽開幕活動,出席人員包括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組長楊雅琪、澎湖在地藝術家洪根深、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局長陳鈺雲、湖西鄉鄉長陳振中、鼎灣村村長洪良利、藝術轉動社區計畫主持人吳瑪悧與駐地藝術家謝騆瑜、土土實驗工作室、衣谷艸容製造所等人,鼎灣社區居民熱情參與,場面熱絡。
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組長楊雅琪表示,「藝術轉動社區計畫」自2023年「洪根深鼎廬藝動基地」啟動以來,已薦送5組藝術家進駐鼎灣社區;感謝根深老師無私提供祖厝、鼎灣村村長與居民熱情接待藝術家,讓藝術深植地方,促進藝術與社區對話。
藝術家洪根深表示,鼎灣村是他成長的地方,祖厝能夠轉化為藝術基地對他而言別具意義。希望透過藝術家進駐與創作,為社區注入新的活力,並與鼎灣的在地文化激盪出更多對話與可能性。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局長陳鈺雲表示,文化局與臺南生活美學館合作,持續推動藝術轉動社區計畫,讓藝術成為連結社區與外界的重要媒介,進一步提升地方的文化能見度與公共參與。澎湖擁有獨特的自然環境與人文資產,本次進駐藝術家以澎湖水道出土的動物化石為靈感進行創作,讓人眼睛一亮。透過藝術家的駐地創作,不僅讓在地故事與議題被重新詮釋,也激發出更多元的文化表達方式。
藝術轉動社區計畫主持人吳瑪悧表示,藝術家謝騆瑜進駐澎湖期間,在澎湖鼎灣社區、望安花宅聚落、將軍澳嶼進行觀察與田調,運用實驗性的文字與複合媒材,呈現島嶼生態變遷與物種存續議題,打造出結合想像與現實的創作。期盼藝術家在進駐過程中也能夠引發在地共鳴、打開居民更寬廣的想像視野。
藝術家謝騆瑜在鼎灣活動中心展出《潮汐記憶的詩性神話編年–藝術家謝騆瑜駐村發表》,為其長期創作《滅絕物種的生活模式》系列的全新延伸。作品結合澎湖出產的章魚、已滅絕的鬣狗與外來種銀合歡等意象,反思人類活動對生態的影響,並想像人類與滅絕物種之間可能存在的共生關係。
詳情: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38151
- 2025臺灣工藝季盛大展開 邀您走訪38展區漫遊臺灣工藝 集章抽好禮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今(28)日於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舉辦〈工藝「漫活SLOHAS」—2025臺灣工藝季啟動記者會〉,正式宣告「臺灣工藝季」系列活動將於6月1日至8月31日盛大登場,文化部長李遠、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陳殿禮、臺灣工藝聯盟總會總會長陳啟村、參展單位及相關機構團體代表等各界貴賓共同與會。記者會中啟動「臺灣工藝衛星地圖」,象徵工藝從土地出發、自地方啟動,串聯在地記憶與情感,以工藝文化滋養這塊土地與人群,寓意臺灣工藝從地方扎根,逐步擴散至國際,匯聚成無限循環的文化連結力量。
「2025臺灣工藝季」由工藝中心精心策劃5大主題展區,串聯北、中、南、東及離島各地合作單位,總計38個展區共同參與,展現臺灣工藝創新與傳統共融的核心精神,活動內容多元,涵蓋展覽、活動、市集、行旅及國際交流等5大面向,聚焦跨域合作、創意發展與深化文化交流,期盼帶給民眾耳目一新、豐富多元的工藝新體驗。
「今年不僅是工藝季,更是臺灣工藝年,而臺灣終將成為一個工藝島」,李遠致詞時說,這次的工藝季logo設計既像是水又像是路,也像是台灣的「台」字,色彩又可隨著臺灣的色彩變動,充分顯現出臺灣工藝設計最大的優勢。工藝是臺灣最重要的一個技藝,工藝中心近年辦理工藝節、工藝遶境、工藝季等相當多的活動,在夏天辦理的工藝季,像是燃燒起的臺灣工藝魂、匠人魂,接連著後續的各項工藝活動,讓今年不僅是工藝季,更是工藝年;而從中彰投工藝廊帶出發的工藝中心,串聯遍佈全臺灣各地的工藝據點,也終將讓臺灣成為一個工藝島。
李遠也分享了他與父親的故事,從小生活在業餘藝術家父親營造的工藝世界裡,在貧窮的生活中,父親以巧妙的工藝之手,幫他做了各式的動物燈籠;運動會時父親會在他的高蹺上雕上漂亮的花紋,「雖然家裡很窮、童年很灰暗,但工藝使得自己覺得從貧窮變成富裕,也照亮了他灰暗的童年」。而父親過世後留下的許多雕刻拐杖,他一根根送給登山的朋友,將父親總是將東西分享給喜歡的人這樣的感情繼續傳遞。「工藝可以使我們傳遞感情、勞動、生活」,年過70的李遠說,所謂的人生70才開始,工藝中心71周年,70+1的這個「1」就是工藝生活裡我們常常遺忘的最美好東西,「工藝能夠幫助我們重新喚起生活熱情、思考生活,遺忘的速度慢一點,就能看到美麗的風景」。
臺灣工藝聯盟總會總會長陳啟村則指出,感謝文化部長親自蒞臨活動現場並給予支持,讓我們深刻感受到文化部對臺灣工藝的重視,同時也感謝工藝中心的用心籌辦,從去年的遶境展覽到臺灣工藝季的精心規劃,每一個細節都展現出對臺灣工藝的用心與專業。期盼未來能持續舉辦更多類似活動,讓更多人看見臺灣工藝的獨特魅力,並推動臺灣工藝邁向更美好、更寬廣的未來發展。
工藝中心主任陳殿禮表示,2025是工藝中心71周年,在70+1從心開始「心工藝運動」元年,特別舉辦「臺灣工藝季」以倡議「漫活SLOHAS_是樂活事」,彰顯工藝「是漫波快樂‧生活事」的一種態度,透過漫波快樂—人、生活事—事、工藝品—物,強調工藝與生活密不可分,並以「簡單(Simplicity)、生活型態(Lifestyle)、原創(Originality)、健康(Health)、美學(Aesthetics)、永續(Sustainability)」6大核心價值為主軸,呈現臺灣工藝的創新力與文化深度,盼透過多元展覽及參與體驗,讓民眾在日常中感受工藝之美,實踐永續美學的生活態度。
「漫活SLOHAS」不僅是理念,亦是生活美學的實踐行動,每一場展覽與每一次體驗,皆猶如投入湖面的「工藝之磚」,激盪層層漣漪,引發更廣泛的共鳴與行動,將持續擴散至企業ESG、智慧科技、教育扎根與社區共創等領域,期盼工藝能量的積累,逐步匯聚成一股深耕臺灣土地、滋養人心的文化社會運動。
工藝中心表示,臺灣工藝季不僅是一場文化節慶,更是一項從政策出發、深耕社會及連結產業的文化行動,推動臺灣工藝走入日常、邁向國際舞臺。而工藝不僅是物件或技藝,更是土地與文化、記憶與情感之間的重要連結,也是臺灣與世界對話的文化語言,工藝亦是文化的延續,是因應時代需求、回應當代價值的創新選擇。臺灣在國際文化趨勢中具備獨特定位,工藝應結合設計、科技、環境與文化治理,轉化為具創造力的社會動能,展現臺灣文化向下扎根、向外擴散的持續力量。
2025臺灣工藝季內容豐富多元,串聯全臺共38個展區,展覽涵蓋各族群與民俗宗教等傳統工藝,並融合現代創新元素,以當代美學、設計思維及社會趨勢為切入點,探索工藝的新價值,從地方工藝、原民手藝到新銳設計特色,共同繪製出一幅充滿活力與創意的「工藝漫遊地圖」,活動不僅涵蓋展覽,更推出「65工藝節」、工藝辦桌、特色市集、工藝行旅及國際論壇等多項精彩內容,帶來多層次、跨領域的文化體驗。
為讓更多民眾深入參與,工藝季推出智慧導覽、數位集章互動及專屬遊戲,打造線上線下結合的沉浸式體驗,民眾只要參與臺灣工藝季活動,即可參加「集章抽好禮」,邊走邊玩、輕鬆收集,有機會獲得工藝季周邊及限量精美工藝品等豐富獎項,活動詳情請至「臺灣工藝季」活動官網(slohas.tw)查詢,展開趣味十足的工藝漫遊之旅,親身感受臺灣工藝的溫度與魅力,還有機會把好禮帶回家。
詳情: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2.aspx?n=105&s=238154
- 「ESG for Culture影響力獎」徵件倒數 企業永續新榮耀等您角逐
隨著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成為企業發展與成長的關鍵策略,「文化內容」正迅速躍升為企業推動永續發展的重要力量。為鼓勵企業積極參與文化內容的發展,文化部所屬文化內容策進院(TAICCA)主辦首屆「ESG for Culture影響力獎」,徵件活動即將截止,歡迎具文化內容實績之企業踴躍報名參與。
文馨獎轉型,企業永續新賽道
自2025年起,文化部所設「文馨獎」正式轉型,僅受理財團法人、公益社團法人、民間團體及自然人申請,企業不再納入評選。為延續企業參與文化內容投入的價值與精神,特設「ESG for Culture影響力獎」作為企業參與文化永續的專屬獎項,提供企業更大、更專業的舞台,響應政府政策、ESG、公司治理評鑑與相關揭露,建立兼具「影響力」與「競爭力」的新生態。
以文化內容建立企業韌性與信賴
本獎項強調企業與文化內容業者的合作,不僅止於贊助或公益,更能成為企業內部治理、品牌實踐與社會溝通的全新橋梁。文化內容的投入,正逐步轉化為企業組織文化、員工向心力與社會認同,成為企業治理評鑑的關鍵指標。根據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公司治理評鑑指標4.22,企業支持國內文化內容發展已正式納入評分標準,越來越多企業也在永續報告書中揭露其文化內容的參與成果,展現企業永續的前瞻佈局。
七大類、八大獎,全方位評選、爭取企業永續新榮耀
本獎項共設計七大類、八項獎別,全面展現企業參與文化內容的多元樣貌與深度成果,包括以資金、專業或場域投入的「資源協助獎」、「專業協助獎」,強調合作廣度與跨域整合的「多元合作獎」、「跨界共榮獎」,鼓勵長期承諾與夥伴關係的「長期夥伴獎」,以及創新驅動與資本投入的「產業策進獎」、「文化內容投資獎」。並自所有獲獎企業中,以各方評審委員選出優秀企業頒發最高榮譽「文化內容影響力大獎」,表彰其在文化內容的投入、企業社會影響力與商業價值的卓越成就。獲獎企業將受邀出席11月21日「文馨獎暨ESG for Culture影響力獎」共同擴大辦理之頒獎典禮,兩大獎項共同亮相,公開表彰企業表率。
徵件時間: 即日起至2025年6月30日止
報名方式: https://dash.taicca.tw/brd/esg-2025/apply
諮詢窗口:文策院賴專員|02-2745-8186#126;文策院許專員|02-2745-8186#127
詳情: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38158
- 第25屆雪梨雙年展公布第一波參展名單 陳界仁、張恩滿入選
在文化部支持下,駐雪梨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續攜手雪梨雙年展(Biennale of Sydney)擴大合作臺灣藝術家參展計畫。雪梨雙年展於昨(27)日正式對外公布2026第25屆雪梨雙年展主題、展場,以及第一波37位參展藝術家名單,包括陳界仁及張恩滿等2名臺灣藝術家,並預計於10月公布更多參展藝術家名單。
第25屆雪梨雙年展主題為「重新記憶」(REMEMORY),一種重新探討、重新建構和重新主張被抹去或被壓抑的歷史的方式,「重新記憶」象徵著記憶和歷史的交叉點,其中回憶成為重新組合過去片段的行為,無論是個人的、家庭的或集體的。雙年展連結的是記憶與遺忘之間的微妙空間,透過參與重新記憶,藝術家將突顯被邊緣化的敘事,分享未被講述的故事,並激勵觀眾重新思考記憶是如何塑造身份認同、歸屬感,以及新社群和連結的創造與慶祝。
陳界仁的作品探討公司王國與技術控制對於當代社會的影響,自2010年起關注全球趨向臨時工的轉變,由此導致的個體行動能力喪失,將此情況稱為「全球監禁」或「在地流放」,並借鑒佛教哲學「以欲化欲」和「以幻解幻」的思辯路徑。陳界仁試圖透過創作實踐,重新想像在全域式操控技術和自動化時代中抵抗和變革的可能性。
張恩滿擁有一半來自母親排灣族的血統,其創作運用媒介包括動態影像、攝影、裝置及結合各種創意的形式,探討臺灣原住民族如何在現代化和都市化的背景下,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文化環境及生存條件,這一切根植於自身經歷和傳承。張恩滿以此作為創作的出發點,挖掘失落的歷史和敘事,以探索更廣泛的世界,並體現藝術所擁有的變革潛力。
第25屆雪梨雙年展藝術總監霍爾・阿爾・凱西米(Hoor Al Qasimi)為沙迦藝術基金會的主席暨總監,自2002年起擔任沙迦雙年展總監(Sharjah Biennial),為沙迦藝術基金會和眾多國際機構策劃及聯合策劃許多重要展覽,2017年被任命為國際雙年展協會(International Biennial Association, IBA)主席,並擔任沙迦非洲學院主席、沙迦建築3年展總監,以及新成立的沙迦全球研究大學的負責人,同時擔任2025年第6屆愛知3年展藝術總監。2024年榮膺英國知名雜誌《Art Review》排行榜「權力100」(「Power 100」)之首,反映她在全球藝術界的卓越影響力。
第25屆雪梨雙年展官網:https://www.biennaleofsydney.art/
第25屆雪梨雙年展第一波參展藝術家:https://www.biennaleofsydney.art/participants/
詳情: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38172
- 印度當代文學新星舒班吉.史瓦魯普(Shubhangi Swarup)首次來臺與吳明益、謝旺霖展開文學的魔力對話
當代印度文學新星舒班吉.史瓦魯普(Shubhangi Swarup),將於2025年6月首次造訪臺灣,並與兩位臺灣作家吳明益和謝旺霖進行兩場公開對談。此次活動由文化部、駐印度文化組與國立臺灣文學館攜手合作,分別於6月3日和6月7日舉行,舒班吉將與吳明益及謝旺霖深入交流他們對創作的探索,並探討愛情、歷史、自然及人性的交織。
舒班吉.史瓦魯普的代表作Latitudes of Longing自問世以來,便引起國際文學界的廣泛關注,成為首位榮獲法國「愛彌爾.吉美亞洲文學獎」(Emile Guimet Prize for Asian Literature)的印度作家,並被譽為印度近十年來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迄今已被翻譯成17種語言。此書融合了跨越時空的敘事結構和對自然細膩的描寫,深入探討愛、孤獨與人類歷史的深刻議題。中譯本《寂靜的緯線》去年獲得Openbook好書獎「年度翻譯書」,舒班吉在獲獎感言中提到,7年的寫作過程中,她閱讀了大量的外譯文學作品,其中吳明益的《複眼人》給予了她極大的啟發,並認為這本書是自己深入了解臺灣文學的起點。此次來臺,舒班吉將與吳明益及謝旺霖一起,分享他們如何透過文學反映生命與自然的關聯,並探討臺灣與印度文學的共鳴,並期待與更多臺灣的青年創作者、出版人及讀者交流。
臺文館長陳瑩芳表示,這次跨國文學交流將為臺灣讀者帶來不同於以往的創作視野,並進一步促進臺灣與印度在文學上的深度對話,及臺印文化的碰撞與交融。而透過舒班吉與臺灣作家的對談,可將兩國在文學與自然書寫上的共同關注帶給更多讀者。
6/3臺南場由謝旺霖與舒班吉.史瓦魯普於臺文館對談,謝旺霖的作品《走河》深刻表達個體與自然之間的關聯,他在作品中對自我與外界的關係進行了深入反思,並帶領讀者走過心靈的蛻變與流浪,兩位作家將探討自然書寫與生命流轉的主題。當日並邀請了以《新寶島》獲得2021年金典獎的黃崇凱及以《我長在打開的樹洞》獲蓓蕾獎的太魯閣族作家程廷一同參與交流。
6/7臺北場則在臺文館即將啟動的臺灣文學糧倉舉辦,作家吳明益將與舒班吉.史瓦魯普探討他們共同關心的議題,包括創作技巧、傳奇與故事、人類與自然的永恆關係等。吳明益作為當代臺灣文學的重要人物,憑藉其深刻的自然書寫及對人類與環境關係的探討,屢獲國際獎項認可。吳明益的作品《複眼人》被譽為當代文學中的經典之一,並對全球文學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場邀請分別以《沒口之河》、《馴羊記》獲金典獎與蓓蕾獎的黃瀚嶢、徐振輔,以及《寂靜的緯線》譯者葉佳怡與會,預期會有精采的對話。
此次活動將深入探討文學創作中跨越時空的敘事結構、對自然與人性的關照,以及兩國作家如何通過文字觸及深層的人類情感與歷史記憶。熱愛文學的讀者不容錯過,歡迎踴躍報名參加。
詳情: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38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