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週新聞集錦

1.    誰說失智不能當演員、擺市集? 國美館創齡紀錄片放映與不老職人市集即將登場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的「Wonderful You:藝術做伴 — 國美館藝術創齡計畫」,即將於11月14至24日舉辦計畫成果展「Wonderful You:樂齡藝術生活節」活動。本次活動包含「藝術創齡課程成果展」、「跨域共學論壇」與「老派幸福市集」等,透過動、靜態的展覽、論壇和市集,與關懷樂齡者的大眾互動,為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臺灣,倡議文化藝術在「創造增齡(Productive Aging)」與「活躍增齡(Active Aging)」的創齡新生活。

「Wonderful You:樂齡藝術生活節」將於2024年11月14至24日,於國美館英才門穿堂,展出以八個藝術保健方案為主題的課程成果展,並於11月16日辦理《邀阿公阿嬤拍B級殭屍片》放映座談會作為暖身,邀請徐紫柔導演分享失智長者如何參與影像的藝術創作,帶出失智的創齡視角。徐紫柔導演說,「希望能用這一部阿公阿嬤一起參與創作的紀錄片,撕開社會大眾對失智症的標籤,認識失智長者依然美好、蓬勃的生命力,希望大家一起來看紀錄片,跟高齡長者一起歡笑、冒險、實現夢想!」

以「失智」議題為暖身,樂齡藝術生活節將於11月23、24日透過「動」與「靜」的兩種活動型態,帶社會大眾深入「創齡」議題,於國美館演講廳進行跨域共學論壇,集合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及實踐者,共同聚焦於長者文化照顧的當代議題。並於碑林廣場進行老派幸福市集,由國美館協同各地地區重要的樂齡服務推廣單位,包括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綠光文化藝術基金會、向上文教基金會、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等一起参與。

以復古、懷舊的氛圍進行整體策展設計,由活躍的「創齡攤主」以自身技藝帶動創作體驗,也帶來飲食饗宴,邀請65歲以上的不老職人和銀髮達人擔任「創齡攤主」與民眾互動,展現創齡生命力,並邀請青年藝術創作者,與長者青銀共創。市集現場亦公開推廣本計畫研發的「居家藝術陪伴包」供民眾現場體驗。

歡迎大家11月16日來國美館欣賞樂齡長者一起拍攝的喜劇紀錄片,並於11月23、24日與來自全國各地的樂齡長者們一起互動,透過編織、炊食、雕刻、彩繪、版印、拓印、紙藝及快閃表演等活動,一起伸展手腳,體會各自的不老絕活與創齡技藝,熱情邀請您一起長大、參與樂活變老的過程!

網址: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26555

2.    第9屆公共藝術獎名單揭曉 獲獎作品展現創新與多樣性 突顯藝術社會價值

文化部第9屆公共藝術獎獲獎名單出爐,共11個獎項、32案獲獎。本屆公共藝術獎除原有獎項外,增設「藝術策劃獎」、「管理維護獎」、「興辦機關優良承辦獎」及「佳作獎」等獎項,鼓勵藝術家、興辦機關、策劃單位及相關團隊投入公共藝術領域。

本屆自6月中旬徵件,針對110至111年間完成的公共藝術計畫進行評選,從全國17個縣市共161案中,初審選出45件進入複審,評審團親赴作品設置地實地勘查,現場確認作品與環境融合度、管理維護情形與作品現況,並聽取各案簡報及答詢,深入了解創作理念、作品意義及計畫效益後,最終決選出各獎項得獎者。

眾所矚目的「卓越獎」,由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臺北捷運環狀線第一階段公共藝術」奪得,計畫作品由法國藝術大師Daniel Buren與Emmanuelle Moureaux打造,透過色彩策略將捷運空間打造成七彩寶盒般的視覺饗宴。「評審特別獎」由交通部高速公路局「國道5號宜蘭段公共藝術設置計畫」獲獎,重現隧道建設過程的作品,展現雪山隧道建設歷程的壯闊記憶與精神指標。

為鼓勵具獨特觀點、表現優異及創新的策展計畫,今年特別設置「藝術策劃獎」,由「臺北市公共住宅五基地公共藝術設置案」及「台電高雄第二期計畫-子計畫D」獲得。前者以獨特視角串聯城市4個行政區5處社宅,強調公共藝術的公共性及創造性;後者融合動漫主題與集換式卡牌遊戲元素,為觀眾打造具互動性的藝術祭體驗,展示新穎的藝術策劃思路。

本屆另增設「管理維護獎」與「興辦機關優良承辦獎」,以表彰行政人員及單位的貢獻。「管理維護獎」由國立中央大學和國立臺灣美術館分別獲得,鼓勵其日常的用心維護。個人部分,則由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尹倩妮、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營建處侯力瑋、臺中市西屯區東海國民小學張凱棠、臺中市動物保護防疫處姜淑芳等人獲得「興辦機關優良承辦獎」,鼓勵行政人員在公共藝術發展中的努力。

「藝術創作獎」共有3件作品獲獎,李明道《自由呼吸》以AR作品,彰顯疫情期間藝術創作在空間基地及民眾參與上的創新突破;豪華朗機工《波光之翼》融合燈光計畫,讓作品成為場域空間、觀眾、視覺擾動的主要角色;王千華與李偉晟的《五公噸的垃圾》以視覺化方式呈現垃圾經焚化處理後的底渣,轉化成可供休憩的公共藝術。

「環境融合獎」展現藝術與自然或人文環境相互對話的巧妙融合,臺南市立圖書館以圖書館藏書為靈感,讓作品成為圖書館空間的主要角色;交通部高速公路局以國道5號導坑TBM等媒材創作出尺度壯闊作品,在場域中展現獨特精神表現;竹北市東興國民小學以一面融合生態的土牆作品,營造多層次的多樣性校園環境,讓公共藝術可以每日與學生一同成長、生活。

「民眾參與獎」及「教育推廣獎」的得獎計畫,則突顯公共藝術作品強調社會性與公共性,實踐公共藝術扎根推廣,並具創意特色的特質。包括為疫情時期的公共藝術互動帶來獨特體驗的「臺北市公共藝術實驗計畫 #限時動態」;將國語實小校內與社區夥伴共同捲入環境探索、激發多元互動的《穿越校園與大社區的多重生態劇場—化羽臺.南門口共學行動》;以及透過居民故事採集,創造出反映社宅情感與記憶的獨特藝術計畫的臺中市社會住宅計畫。另外,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和國立臺灣大學卓越聯合中心,則透過美感教育、生態聆聽及創新教育等活動,強調深化公共藝術體驗。

為鼓勵民間投入公共藝術,本屆「藝術實踐獎」由玉山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與臺北市私立蒙特梭利幼兒園獲得。玉山金控邀請3位國際雕塑家,將總部變為藝術收藏天地,展現藝術在企業中的價值;藝術家林舜龍為蒙特梭利幼兒園創作《銀河樹》和《河畔水邊相愛久久》,以馬賽克和鑄銅浮雕營造出教育與成長的氛圍,豐富幼兒園的文化體驗。

本屆獲獎計畫與作品表現出高度藝術價值及宏觀創新的精神,文化部期望透過頒發公共藝術獎的殊榮,具體鼓勵辛勤耕耘的藝術家、興辦機關及策劃團隊,讓精采的作品進一步提升公共藝術在社會中的影響力,促進藝術家與各單位之間的經驗交流,彰顯公共藝術的豐碩成果,並推動國內公共藝術的持續發展。

網址: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26571

 

3.    (你+歷史)x 藝術=? 「想想歷史」公共藝術計畫特展 史博館邀請觀眾參與、創造、思辨歷史

國立歷史博物館於今年2月重新開館,同步完成「想想歷史」公共藝術計畫,以三件作品設置於館內外不同空間,與觀眾產生新的互動和對話。史博館以此為起點再延伸,即日起至明(114)年1月12日於5樓推出「想想歷史」公共藝術計畫特展,邀請觀眾在持續變奏的時間之流中,不僅作為藝術作品的觀賞者,也是歷史的參與者、創造者與思辨者,一起思考:當「(你+歷史)x 藝術=?」,可以為等號後面填上什麼答案?

史博館代理館長王逸群表示,在臺灣配合歷史建物整建工程衍生的公共藝術原本就不多,以自辦計畫完成的作品,又扣合並回應興辦機關(史博館)本身的歷史詮釋、館藏連結、以及環境與空間變遷,則屬少見。「想想歷史」公共藝術計畫以張紋瑄《倒數第二個箱子》(位於三樓常設展空間)、雪克《誰在寫歷史?》(位於地下一樓空間)及劉千瑋《懷舊是危險的嗎—還我河山》(位於庭院廣場),叩問歷史的多重意義。再以展覽的形式延伸,啟發歷史的多元價值,邀請觀眾共同思考:歷史將如何成為你我的故事?你我的故事又將如何成為歷史?

「想想歷史」公共藝術計畫由策展團隊害喜影音偕同三位藝術家歷時近兩年完成,為掌握史博館自始至終強調的公眾性與教育性,展覽試圖超越單一線性而以三部分敘事。第一單元從如何思考歷史出發,以「誰在寫歷史」破題,討論歷史書寫如何從史家的一家之言,逐漸擴展為眾聲喧嘩。第二單元從公共藝術計畫的三個重要概念切入:紀念、記憶與記起,探索歷史的多元價值,呈現公共藝術作品的創作脈絡,佐以館藏與相關歷史影像、物件。此外也運用互動形式提供觀看作品的不同視角,拆解作品的製作過程和組成,讓觀眾猶如幕後直擊。第三單元「換你來想想歷史!」透過提問,以互動設計創造觀眾與歷史的對話空間,及公開表述自己思考觀點的平台。

史博館作為歷史記憶的匯聚處,展覽也運用館藏相關展件,邀請觀眾從背景與內涵思考關於歷史的各種面向。例如以〈清苗栗縣令李尉山家書〉討論家族書信如何成為思考歷史的一個切角;李鳴鵰1948年於臺北植物園拍攝的〈冬晨散步〉,呈現攝影作為一種紀念方式,如何開啟人與環境更具開放的對話關係。蕭明賢21歲創作版畫作品〈構成〉,於1957年參與史博館為巴西聖保羅雙年展的首次徵件,成為史博館過去推動文化外交的重要記憶等。

史博館也規劃學習資源,串接位於館內不同位置的公共藝術作品,觀眾掃瞄作品旁的QR code即可透過有趣的問答引導如何觀察、理解、發現作品與史博館的連結並延伸思考。展覽期間將辦理多場專題講座,包括「書寫歷史的N種角度」、「想想歷史、想想我們」、「臺灣美術史觀點中的博物館與美術館」等主題,期待觀眾以更多元的視角認識「想想歷史」公共藝術計畫與特展,從中思考歷史與自身密不可分的對話關係。

更多資訊請參考史博館官方網站臉書粉絲專頁,歡迎大家踴躍參與、分享。

《(你+歷史)x 藝術 = ? 「想想歷史」公共藝術計畫特展》

網址: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26628

4.    看見民俗中的女性力量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神力.女力.社會力-臺灣民俗性別敘事影像展」開展

當傳統民俗文化與當代性別平等思維相遇,將會交織出何種景致?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以下簡稱「文資局」)規劃並與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以下簡稱「國資圖」)合作辦理的「神力.女力.社會力:臺灣民俗性別敘事影像展」,於今(5)日在國資圖4至5樓閱覽區開展。文化部近年積極推動性別平等觀念,期能逐步消除文化領域中的性別刻板印象、偏見、歧視,於保存祭典與節慶等重要民俗的同時,也因應時代變遷,促進文化、禮俗、儀典及傳統觀念的性別平等。因此,文資局立基於24項國家重要民俗,從中挑選54幅與性別議題產生對話的影像,藉此呈現近年推動重要民俗性別平權的階段性成果,也期待民眾在觀看本展之後,能一同思索傳統民俗性別概念與當代性別平等觀點之間的平衡。

本展分為四大展區,分別是延續、轉變、期許、心得。「延續」展區討論傳統民俗中男女分工,客觀呈現民俗現場的性別禁制情形,讓觀展者思考如何尊重傳統文化習俗,同時讓不同性別者都有機會參與。「轉變」展區,爬梳傳統民俗隨社會環境變遷,既有傳統性別觀點所發生的鬆動,女性也開始有機會投身其中的更多環節,並進入民俗祭儀的核心事務、參與決策過程。「期許」展區特別聚焦於進入核心事務的女性,且涵蓋大廟、地方、中央的要職,這是民俗活動中性別平等的初步展現,隨著社會潮流發展,期盼民俗活動走向開放,讓不同性別者都能參與其中。「心得」區搭配國內外民俗與性平議題新聞設置心得牆,讓參展民眾可交流寶貴的觀點。

展覽期間亦搭配專題講座、主題書展、心得徵文等系列活動。專題講座共舉辦兩場,邀請長期深入民俗文化現場的YouTuber「狂人JOJO」,以及研究性平議題的孫嘉穗教授、游淑珺教授,分別就實踐面、學術面,詮釋民俗與性平在當代時空的現況,提出再思考。主題書展集結民俗與性平的相關好書,期許透過閱讀,帶領民眾更深刻地學習民俗節慶與女性平權的關聯,這不僅是倡導文化多元性,也提出社會對女性權益的新思考。心得徵文搭配主題書展,邀請民眾閱讀書單中的著作後,線上投稿心得,除可獲得「閱幣10點」外,還有機會抽中「文資局限量好禮」。透過展覽及閱讀,文資局與國資圖攜手挖掘民俗節慶背後所涵藏的文化底蘊與社會意義,也勾勒傳統民俗與當代性平交織後的多元圖景。更多活動訊息請見文資局臉書粉絲專頁國資圖官網

網址: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26633

5.    文化部文化禮金114年藝文消費點招商說明會報名開跑

為培育藝文青年消費人口,並鼓勵民眾於疫情趨緩後走進藝文場館,振興藝文產業發展,文化部自112年起發放文化禮金,113年擴大發放給16-22歲,總共18億元藝文消費商機。文化部表示,114年藝文消費點將於11月11日至12月6日於臺北、高雄、嘉義、屏東辦理4場次招商說明會,針對有意願加入的業者及現有藝文消費點,說明文化禮金適用範圍調整、相關使用細節及電子支付合作內容。

文化部表示,文化禮金強調實體的藝文體驗與消費,適用範圍包含藝文展演及文化體驗、視聽娛樂、圖書出版及文創工藝等,逛博物館、欣賞表演節目、看國片、買圖書雜誌、購買文創工藝品、手作體驗皆可使用。

文化部強調,1,200點文化禮金是鼓勵青年走入藝文場館的誘因,但如何吸引消費,並讓藝文參與及消費成為習慣更是關鍵,因此鼓勵藝文消費點根據年輕人的喜好主動規劃各式表演及商品,更可以推出青年專屬優惠,搶攻文化禮金市場。

為利藝文業者更加了解文化禮金領用方式、適用範圍等內容,文化部將於11月11日至12月6日於臺北、高雄、嘉義、屏東辦理4場次「藝文消費點,便利多一點 招商推廣說明會」,除了介紹文化禮金店家申請加入程序、後續請款流程及114年適用範圍,也將說明與全支付、全盈+PAY、icash Pay等3家電子支付合作內容,協助更多藝文產業加入藝文消費點行列外,期待攜手3家電子支付合作帶動產業數位轉型,讓全臺遍地都是「藝文熱點」消費更便利。

文化部指出,針對無法參加招商說明會的業者,文化部也將於臺北場說明會於文化部YouTube同步提供直播及影片回放,歡迎藝文業者上網瞭解。

網址: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26584

6.    聖地牙哥亞洲電影節 多部國片熱烈登場

第25屆聖地牙哥亞洲電影節(San Diego Asian Film Festival, SDAFF)將於11月7日至16日盛大展開,將放映來自35個國家170部影片。文化部駐洛杉磯辦事處臺灣書院持續與電影節合作,將在Edwards Mira Mesa電影院及攝影博物館(The Museum of Photographic Arts),安排5部長片及4部短片於「臺灣電影櫥窗(Taiwan Film Showcase)」單元播映。另選映5部臺灣短片作品於其他單元播出,整體共有14部國片於聖地牙哥獻映,呈現臺灣電影的多元創作。

今年「臺灣電影櫥窗」長片囊括臺灣不同時代經典創作,劇情片包括導演徐漢強講述鬼魂們在陰間努力發展演藝事業,並立志成為靈界巨星的《鬼才之道》;另有臺灣、新加坡、波蘭三國合製,以擊劍運動描寫選手兄弟間陰暗且錯綜情感的《刺心切骨》;以及導演楊德昌犀利觀察世代、階級、群體衝突的經典作品《麻將》。

此外,紀錄片包括導演蔡明亮2024最新力作,以玄奘千里跋涉、西行取經為典故的《無所住》;以及臺裔美籍導演Vicky Du探討從中國、臺灣到移民美國的家族歷史紀錄片《迴光返照》。《鬼才之道》徐漢強及《迴光返照》Vicky Du將親自出席映後座談。

短片陣容則有金馬最佳導演陳潔瑤最新創作《男孩奇幻夜》、導演朱建安獲2024日舞影展評審獎的《公鹿》,以及《窗殺》、《馬語》4部作品,將於「臺灣電影櫥窗」放映;電影節另選映《現在是不是時候該將你放下了呢?》、《慾仙慾死》、動畫《暗面》、《嗨爸》及《我要去買水彩》5部短片,將以不同敘述及媒材,多元表現臺灣影人對各類議題的關注。

文化部駐洛杉磯臺灣書院表示,聖地牙哥亞洲電影節是美國西岸規模最大的亞洲電影展會之一,本屆14部國片參展,陣容堅強、題材多元,透過此一平台推廣國片,希望展現臺灣電影創作能量,並將臺灣好作品介紹給參與的國際影人。更多臺灣電影櫥窗影片請見影展官網

網址: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26624

7.    114年「文化部選送文化相關人才出國駐村交流計畫」 即日起開放線上申請

為支持臺灣文化人才藉由前往國外藝術村駐村交流,開拓國際視野並豐富創作能量,114年度第26屆「文化部選送文化相關人才出國駐村交流計畫」自即日起開放線上申請,12月5日下午5點截止受理,歡迎符合資格的藝文工作者報名。

114年計畫共開放申請15個國際駐村單位,包含美國、英國、法國、德國、荷蘭、西班牙、日本、馬來西亞等,預計選送視覺藝術類、獨立策展人類、表演藝術類、影視及流行音樂類、文學類及漫畫類等共計26位文化人才出國駐村。文化部將支付藝術村工作室租金,另補助獲選人駐村期間的生活費、創作費、往返機票交通費、保險及辦理簽證等費用。

文化部表示,期待獲選人經由駐村感受多元文化的洗禮,增廣見聞激盪出更豐沛的創作能量,並與來自全球各地的藝文工作者相互交流建立網絡。文化部將於駐村結束後,安排文學類及漫畫類獲選人參與駐村成果分享活動,並邀請策展人及藝術類獲選人於國內藝文空間辦理駐村聯合成果展等,與國人或未來打算申請計畫的文化相關人才分享駐村經驗及成果。

非在學學生、領有中華民國國民身分證的個人,具備英文或駐村國官方語言溝通能力,並具相關創作經歷的藝文工作者,歡迎踴躍遞件。申請流程及須備文件,請至文化部獎補助資訊網查詢,或洽詢文化部承辦人(視覺藝術、獨立策展人、表演藝術類,蔡小姐02-8512- 6524;影視及流行音樂類,吳小姐02-8512-6091;文學類,翁先生02-8512-6473;漫畫類,林小姐02-8512-6697)。

網址: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26766

8.    人權館成立人權主題圖書室 兼顧專業與入門需求 盼與社會共享人權資源

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打造之人權主題圖書室,將於113年11月9日(週六)起全面對外開放,提供人權議題入門圖書及專業人士多元研究素材,盼能與社會共享人權資源,深化人權價值。圖書室更發行結合悠遊卡功能的獨家借閱證,除了書籍借閱、多媒體館藏觀賞、人權電子資源瀏覽、公用電腦及多功能空間借用以外,更可以獨享觀賞歷屆臺灣國際人權影展的優質影片。圖書室開放首日,民眾即可臨櫃申辦借閱證,更可憑證參與「人權教育與戰爭人權」閱覽推廣活動,領取限量好禮。
 

人權館圖書室的館藏空間包含熱門新書區、期刊區、常設主題區、參考資料區、視聽資料區、主題書展區、中/外文圖書區、研究報告區等,約計1萬冊(件),主題涵蓋人權民主相關歷史、口述紀錄資料、政治學與政治案件、轉型正義、人權與平權、文學與藝術、社會學、博物館學與文化資產保存等相關圖書、視聽、電子資源,並提供自助借閱、自助預約取書、讀者諮詢、公用電腦及多功能空間使用等服務。人權館希望藉由開放圖書室,為研究人員及一般讀者提供參考資源,成為連結社會各界與社區民眾的重要橋梁,促成人權議題的深入探討與交流。

為迎接圖書室開幕,人權館即日起至11月30日(週一休館),推出「人權教育與戰爭人權」閱覽推廣活動,鼓勵民眾閱讀相關主題專書,認識近期國際戰爭與時事議題,探討人權的多元面向。活動期間,至人權館圖書室申辦借閱證,並自選1本以上符合本次主題圖書的讀者,即可兌換圖書室L夾1張;讀者借閱圖書後,若於人權館FB、IG專頁或Google評論分享簡要心得或推薦,即加碼贈送感溫馬克杯1個(每日限量10個)。

人權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以「最高院檢署」作為圖書室的據點,「最高院檢署」前身為「閱覽樓」(1958年),是軍法學校時期的重要設施,後曾作為最高軍事法院檢察署辦公場所。隨著軍事院檢單位遷出,以及2018年國家人權博物館正式成立,開始逐步修復歷史建築「閱覽樓」,並於今年完成「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最高院檢署整修工程案」建築修繕作業,並同步整備圖書資料,活化成為人權主題圖書資料場域。

人權館表示,人權圖書室除保存珍貴的圖書資料外,也見證臺灣威權統治時期的歷史變遷。圖書室融合歷史與現代的建築氛圍,提供讀者沉浸式的體驗,並能進一步激發對於空間歷史的思考及省思,有助於人權教育資源的推動與發展。人權館期望透過人權圖書室智慧化及人性化的服務設計,帶給讀者良好的資訊使用體驗,成為人權知識的核心點和共享平台。

網址: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26802

  • 媒體專題:電視已死?!從電視媒體的轉型之路看翻玩品牌內容行銷的新可能

數位時代下經常聽到「年輕人不再看電視」、收視群體老化、廣告收入下滑,普遍認為傳統電視媒體正逐漸被數位媒體取代,影響力日益減弱;然而,電視媒體的挑戰不僅限於此,隨著觀眾的收視習慣大幅改變,年輕一代逐漸轉向串流平台、社群媒體等數位媒體,這對傳統電視的觀眾基礎造成了衝擊。不可諱言,這些改變的確真實反映當前的媒體生態,但電視媒體真正價值是否應該在數位時代浪潮下被重新定義?電視媒體還有望重回大眾視野嗎?

事實上,研究顯示,全球超過一半的家庭將電視視為每日的娛樂來源之一,疫情期間的收視率更呈上升趨勢,這點在台灣也不例外,在台灣有超過七成的家庭擁有電視,代表每日收視時長依然可觀,根據潤利艾克曼公司2024年第二季媒體大調查,有57.51%的民眾表示電視媒體仍是獲得『新聞資訊』的主要來源,次者才是網路媒體,並且有高達76.53%的受訪者在最近一周內有收看新聞或談話類節目,調查也顯示近23%的受訪者最信賴電視媒體,遠高於其他媒體,儘管網路媒體崛起,表示電視在觀眾生活中的核心地位依然穩固。

然而,面對挑戰,電視媒體不但積極探索新的發展模式,通過發展自有的數位平台與社群媒體做聯動,吸引年輕觀眾族群,並在各平台上引發討論;此外,儘管電視觀眾年齡偏大,但這群人擁有更高的消費能力和品牌忠誠度,這讓電視廣告對品牌傳遞訊息仍具吸引力,對廣告主而言,電視仍是接觸目標客群、傳遞品牌訊息重要的有效管道。

著眼消費者的生活場景,重新審視電視媒體的定位和優勢

處於多元化的媒體環境中,電視仍然是許多家庭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共同觀看和討論關鍵生活議題重要來源,首先,電視新聞、娛樂和資訊內容,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和聯繫,成為家庭生活的中心,此外,電視內容的專業性和公信力,使其成為傳遞資訊和引導輿論的關鍵媒體,觀眾對新聞報導及時事資訊的信任度較高,這種信任是長期以來建立的良好聲譽的結果,也通過播放各類型節目,傳遞和保存了豐富的文化資產,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媒介,電視媒體都展現出無可替代的價值,它是快速建立廣度所仰賴的影音媒體利器,更是當代文化的核心,當代的定位不再限於傳統內容的傳播管道,更是凝聚家庭和形塑文化生活的核心。

發揮本位的內容產製優勢,孵化電視媒體的新商業模式

因應數位浪潮,電視媒體透過內容生產、接觸廣泛、文化影響及公信力上的優勢,探索新的發展模式,適應時代的變革,電視媒體以透過「 IP化」  年輕化」  區隔化」  數位化多螢化等策略,試圖打破固有印象,迎接種種挑戰,持續擴大影響力,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探討這五個面向,看看它們如何助力電視媒體在變革中保持競爭力,並為品牌提供更多的合作可能性。

1. 「節目IP化」:結合節目的IP與品牌創造雙贏合作

透過IP合作來實現品牌與內容的深度整合,創造獨特的市場影響力,例如:《綜藝玩很大》和《嗨!營業中》這些節目的成功不僅體現在收視率上,還成功打造了具備長期發展潛力的IP,不僅推出了節目自有品牌的周邊商品,也與知名品牌進行合作,甚至共同開發聯名商品,電視媒體積極探索IP經營的新模式,進而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

2. 「年輕化」:串聯新世代熱點創造線上線下的聯動

電視節目不僅只在傳統電視頻道播出,也積極拓展數位版圖,融合線上線下資源,憑藉其創新的節目內容和強大的明星效應,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輕觀眾。例如,《原子少年》節目不僅在中視、三立、TVBS等傳統電視台播出,還充分利用社交媒體的互動特性,透過製作符合社群平台特性的短片、幕後花絮等內容,節目得以突破螢幕限制,吸引更多年輕觀眾,同時透過舉辦演唱會和音樂活動,加強與觀眾的互動,進一步延伸節目的影響力,例如: 《原子少年》、 《大嘻哈時代》、 《聲林之王》 、 《一起聽團吧》就是典型例子,這些節目推出的一批新生代音樂人,透過線下與線上的綜合運用,不僅提升了觀眾的參與感,也為品牌提供了更多樣化的行銷可能性和觸及新受眾的機會。

3. 「區隔化」:針對目標受眾打造相應的區隔化內容

品牌不再是被動的廣告商,而是與節目共同創造內容,這種形式使品牌成為故事的一部分,選擇與自身目標受眾一致的節目類型,這樣能有效提升品牌曝光,避免不合風格的突兀感,透過「區隔化」策略,精準劃分不同受眾的需求不同從情感共鳴的戲劇、互動性強的綜藝、即時性的新聞,不同節目需滿足特定族群的偏好需求,透過多元的節目內容,不僅涵蓋了廣泛的觀眾層,還能靈活地結合品牌需求,創造出豐富且有針對性的行銷平台,拓展市場,使品牌的資訊能夠分眾精準地傳遞到各類受眾群體中。

戲劇:創造情感共鳴的品牌置入

透過戲劇節目的創新置入,品牌能夠在觀眾心中建立深刻且持久的印象,劇情中的情感共鳴不僅讓觀眾產生深刻的聯想,還能透過巧妙的情節或場景設計,將品牌信息自然融入故事中,潛移默化地達到行銷效果,長期以來以其感人至深的內容,成功吸引了大批觀眾,成為品牌傳遞價值的絕佳載體。

綜藝與實境秀:高互動性凸顯品牌使用時機

綜藝節目和實境秀的娛樂性與創新形式,透過明星效應和高話題性,讓品牌獲得更大範圍的曝光度,不僅如此,綜藝節目的高度互動性,能快速引發觀眾的社群分享與討論,透過展示產品的使用時機擴大品牌的影響力。

新聞:即時性與權威性提升品牌信任

新聞節目的即時性和權威性,是品牌傳遞價值觀與社會責任的理想平台,特別是對於重視品牌形象與公信力的企業來說更顯重要,透過新聞節目,品牌能在觀眾心中建立起可信賴的形象。

大型活動:高收視率與品牌效應的最佳舞台

三金頒獎典禮、演唱會、運動賽事等大型活動,是將品牌與當下文化情境融合的最佳時機,能在短時間內觸及大量受眾,以剛落幕的「第59屆金鐘獎」為例,典禮由三立電視與公共電視同步轉播,全國電視總收視人口數約460萬人次,透過直播和多平台播放,典禮和星光新媒網路直播總觀看量約751萬次,吸引了廣泛的觀眾群體,帶來了高度關注,品牌借助這一舞台進行曝光,透過置入和贊助,提升其知名度和公眾形象。再以本屆巴黎奧運為例,儘管面臨時差問題,愛爾達MOD直播的整體收視與無時差的東京奧運相比,仍達到七成多的出色成績,加上奧運重播的高需求,重播收視率比三年前的東京奧運增長了三成,顯示觀眾隨時關注賽況的熱情,透過自帶流量的大型活動,能透過廣泛的收視和話題性,為品牌贏得關注的眼球。

4. 「數位化」:透過跨屏強化互動和轉單的行銷綜效

電視媒體運用Facebook、Instagram等社群媒體,打造多元互動的平台,透過跨屏互動、精準數據分析和社群媒體整合,品牌能夠更有效地觸及目標客群,提升行銷成效。例如,TVBS 的《食尚玩家》、 《女人我最大》除了在電視上播出外,還開發了專屬APP,讓觀眾隨時隨地獲取最新的美食及潮流資訊,同時開發線上互動,增強了節目與觀眾之間的黏著性,東森的《小姐不熙娣》利用YouTube和社群媒體,將節目內容與品牌合作緊密結合,觀眾不僅能夠觀看節目精華剪輯,還能直接購買推薦商品,進一步提升了品牌的曝光和購買意願,隨著這些平台流量的持續增長,並可延伸至聯名商品或活動贊助,實現多重收益。

5. 「多螢化」:整合數位媒體突破內容觸及的時空限制

電視台積極開發多樣化的平台,擴大了電視內容的覆蓋範圍,實現內容在多螢幕上的無縫呈現,確保觀眾能夠在不同場景下持續接觸節目內容,透過整合式的行銷方案,品牌能夠利用跨屏廣告、互動內容以及社群媒體聯動,與消費者進行多層次的溝通,多螢平台的發展已成為品牌行銷的強大利器。

「不改變,就等著被改變」,電視媒體積極扭轉單向傳播的型態,因應數位時代下創造能與品牌共利共存的商業運營模式,透過內容共創、精準匹配、跨平台傳播及創意互動等策略,實現深度融合與持續影響力,當今消費者已經能主動識別業配內容,內容行銷必須凸顯品牌的真實感,能夠自然地引導消費者進入產品使用的情境更是關鍵,電視媒體通過多樣的互動方式與觀眾建立聯繫時,有助於品牌的認知和好感度提升,也為節目帶來更大的市場效應,實現雙方的長期雙贏。

或許,該是時候拿下看待電視媒體的有色眼鏡和偏見,發揮電視媒體的內容進化及其與數位平台的深度整合,使其成為品牌在市場競爭中的核心力量。長遠來看,電視媒體並未消亡,反之,變形重生將加值成為內容媒體的新優勢,以更靈活的姿態助推品牌脫穎而出,不與數位為敵,佈局妥貼也能成為數位時代之下品牌的強力後盾。

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