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週新聞集錦

 

  • 臺北時裝週SS25「臺Type時尚圖鑑」 IP創作與時裝設計跨界合作 開幕秀加開民眾場、信義區開設選品店 擴大民眾參與及市場能見度

文化部主辦臺北時裝週SS25將於10月17日至10月21日於松山文創園區登場,本次以「臺Type時尚圖鑑」為主題,從深入臺北的日常街頭及日常生活中發掘臺灣民眾的時尚文化感,透過臺北時裝週的詮釋,成為「臺Type時尚」。臺北時裝週SS25設計師用創新且具有深度的視角,將臺灣的史實、人文、風情等元素融入設計概念中,巧妙地將傳統與現代交織,打造出獨具特色且具國際競爭力的時尚力作,激盪出本土創意與國際時尚趨勢對話。

 

30日展前記者會由文化部長李遠、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研究員陳姵晴、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研究員蔡依婷、小路映画工作室策展人黃米露、臺灣服飾設計師協會理事長竇騰璜、中華民國紡織業拓展會處長江夏碧、國際時尚藝術文化協會理事長溫筱鴻、藝人林襄及吳思賢與眾多參展品牌的設計師,共同見證這場跨越時尚與文化界限的年度盛會。

 

「我今天特別緊張」,文化部長李遠致詞時說,對於自我裝扮,可以分成3種層次,包含過度化妝、適度化妝,或是像他一樣屬於完全自我放棄型的。他說,從丟掉所有西裝、領帶,到擔任文化部長後不得不重新穿回西裝,今天則為了參與時裝週,特別對著鏡子看哪條領帶比較搭配,「人生中好像從來沒有這麼慎重地看自己」。

 

李遠指出,他對於文化的理念一直是「食衣住行都是文化」,由食衣住行所塑造出來的產業也不應被低估,因此,從文化部2018年接手舉辦臺北時裝週起,就代表「臺灣真的開始把文化當成一門好生意,也是對於文化的定義越來越重視」。李遠說,本季臺北時裝週以「臺Type時尚圖鑑」為主題,結合服裝及圖像設計師,企圖打造臺灣人日常穿著的樣貌,期待讓大家對臺灣文化及所展現的氣質感到驕傲,「如同在國外旅行時,被問是不是臺灣人一般的驕傲」。

 

文化部表示,臺北時裝週SS25主視覺特別邀請奧運金牌國手林郁婷參與拍攝,她的參與象徵著臺灣堅毅不屈的精神,也與時尚產業不斷創新、挑戰傳統的特質相契合,不僅展示了臺灣的文化多樣性與創新力,更為臺灣時尚在國際上打造了獨特定位。今日展前記者會則特別邀請林襄及小樂(吳思賢),分別穿著sevsion及.67ARROW與圖像設計師低級失誤合作的服裝登台走秀。

 

小樂及林襄不約而同地說,他們喜歡的元素都是「復古」,而特別喜歡客家、原住民等圖騰的小樂說,臺北時裝週一直以來都將「多元文化的結合」作為每季重點,例如SS25就特別將廣受大家關注及喜愛的圖像IP融入時裝週,希望讓大家知道時裝是可以和生活結合的,「時尚應該由自己定義,開心、舒適、自在、自信就是屬於自己的時尚」。

 

臺北時裝週SS25開幕秀特別邀請到6位設計師與6位臺灣圖像IP創作者合作,共同打造時尚與文化創意兼具的動態秀,以展現臺灣豐沛的時尚設計力,可說是國際時裝週前所未見的跨界創意作法。隨著近期文博會的圓滿落幕,臺灣IP創作成為熱議話題,本次跨界合作不僅延續了這股討論熱潮,也進一步強調了臺灣文化符號在時尚設計中的運用,為「臺Type時尚圖鑑」提供全新詮釋視角。

 

參與設計師與藝術家陣容包括.67ARROW x 低級失誤、#DAMUR x wei wei boy、DYCTEAM x Raimochi、RAY CHU x michun、Story Wear x 王登鈺、TANGTSUNGCHIEN x 夏仙,這場跨界合作將時尚與圖像藝術完美融合。時裝週期間也將於松山文創園區3號倉庫舉辦「臺Type 超搖擺」展覽,展示設計師與IP藝術家的共創過程,讓觀眾能夠了解時尚背後的創意對話與文化交融。

 

10月17日開幕秀之後,於當日晚間8點將另舉行民眾專場,不論是時尚愛好家或是想走進時尚生活一窺究竟的一般人,都不容錯過這場充滿創意與文化碰撞的時尚盛會。民眾專場開幕秀預計於10月3日中午12點於官網開放線上報名,名額有限,敬請把握。

 

此外,10月16日至24日將舉行多達13場精彩的臺灣設計師品牌秀在松菸及臺北市區舉辦,匯聚包括Story Wear、GIOIA PAN、Dleet、CHOW des HOMME、HANSEN ATELIER、INF、JENN LEE、Seivson、WANGLILING、Yenline、#DAMUR、Liyu Tsai、Daniel Wong等知名品牌的最新設計。每場秀皆代表著設計師獨特的時裝語言,從優雅隨性到大膽創意,13場獨立大秀如同對時代的提問,融合從0到1的精湛工藝,完美展現臺灣多元而豐富的精神。這些設計不僅充滿巧思,還將引領新一季的時尚趨勢,成為熱議焦點。

 

除了動態大秀之外,國內外買家亦可在松菸4號倉庫的「服飾品國際買主採洽會」和設計師面對面洽談後續採購接單。臺北時裝週SS25更攜手微風信義百貨,於10月1日至12月31日正式推出本屆「時尚選品店」,坐落於 3F 的店面匯聚了眾多臺灣潮流品牌,為時尚愛好者提供獨特的穿搭靈感和限量單品。

 

網址: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2.aspx?n=105&s=224811″s=224811

 

  • 最高補助100萬!臺文館「優良文學雜誌補助」10月1日起受理申請

 

為協助優良文學雜誌永續經營及優化文學雜誌出版及寫作環境,國立臺灣文學館114年度「優良文學雜誌補助」計畫,自113年10月1日起至10月31日止受理申請。

 

 

 

凡是在臺澎金馬地區發行滿一年且定期出版,以創作、報導、評論為主之文學雜誌皆可提出申請,補助範圍為雜誌之出版、發行、推廣等項,但不補助人事與行政管理等費用。經評審會議審查通過補助者,至多可獲新臺幣100萬元之補助金額。

 

 

 

申請文件請於截止期限內,郵寄或親自送達國立臺灣文學館展示組(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註明為「114年度優良文學雜誌計畫申請文件」。郵寄者請掛號並以郵戳為憑,逾期不予受理。

 

網址: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 HYPERLINK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24867″& HYPERLINK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24867″s=224867

  • 文化部「文化黑潮之國際藝術展會補助要點」114年第一期補助 即日起至10月31日開放線上申請

為提高臺灣視覺藝術的國際能見度,促進視覺藝術產業拓展市場與國際合作交流的「文化黑潮之國際藝術展會補助要點」,114年第一期補助即日起受理線上申請,10月31日截止收件,歡迎從事視覺藝術產業的個人及團體提案申請。

 

 

 

文化部於113年度「文化黑潮之國際藝術展會補助要點」共支持74案計畫,包含5案國內自辦展會、69案國外參展,支持國內視覺藝術產業赴法國、瑞士、香港、英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德國、菲律賓等國參展,讓臺灣更多的展演、文化活動持續走向世界各國。

 

 

 

114年第一期「文化黑潮之國際藝術展會補助要點」將持續挹注資源於視覺藝術產業,著重提升文化內容產製能量,拓展至國際市場的計畫。同時,鼓勵國內視覺藝術產業積極辦理或參加國際藝術展會,並踴躍提出補助申請。

 

 

 

為簡化申請流程及配合無紙化作業,補助採線上申請機制,受理期間自即日起至113年10月31日止,歡迎符合申請資格者提案。詳細資訊請至文化部獎補助資訊網(http://grants.moc.gov.tw/Web/)查詢,或洽藝術發展司蔡小姐(電話02-8512-6542、電郵ethel@moc.gov.tw)。

網址: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 HYPERLINK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24855″& HYPERLINK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24855″s=224855

 

  • 世界風箏公園2024首屆世界風箏創意大賽

 

徵集內容:本屆競賽設置風箏主題IP創意設計、風箏造型創意設計、風箏文創創意設計、風箏主題歌曲創作、風箏產業運作策劃五大賽道。

 

風箏主題IP創意類

 

(1)設計作品需深入挖掘風箏的歷史文化、民間故事或傳統技藝,融入濰坊風箏的傳統元素或風箏節的慶祝氛圍,充分反映風箏文化的精髓。

(2)作品應包含設計概念及創意說明(不超過300 字),須提交平面設計稿,繪製至少三視圖(正面、側面、背面)及延展場景效果圖(能表現該形象特色的動作或表情),若完善的一套形象的視覺系統、故事設定,可作為作品加分項。作品應有對應的名稱,名稱標註於設計稿的正下方。

(3)作品應適用於平面、立體和電子媒體的傳播和再創作, 便於在各種使用環境下配套應用作品格式要求,出圖為JPG格式, 作品色彩分別為RGB模式和CMYK模式,圖片分辨率不低於300dpi, 單張圖片大小10M以內。應徵作品評選入圍後,須能提供可用於媒體傳播及線下展印刷生產的源文件,創作使用軟體不限(需注意:元素需要獨立分層,以便後期使用)。

(4)作品須原創,主題突出,內涵豐富,創意新穎,健康向上,符合相關法令及倫理道德,不得出現不當文字或圖片及素材。

 

風箏造型創意設計類

 

(1)設計必須是原創的,不能抄襲現有設計。鼓勵採用新穎的造型概念,傳統風箏的重新詮釋與創新設計。

(2)設計應考慮實際製作的可行性,包括材料的選擇、結構的穩固性、以及空氣動力學原理。需考慮風箏的大小、重量、平衡點等因素,確保風箏能夠穩定飛行。

(3)設計應具有高度的美感價值,色彩、圖案和形狀需協調統一,形成視覺上的吸引力。鼓勵融入文化元素,如地方特色、民族圖案、節慶主題等,增加設計的文化內涵。

(4)提交的設計稿應包含清晰的尺寸標註、材料說明、顏色代碼以及製作步驟。提供至少三個角度的風箏造型設計,以及3D 渲染圖或實體模型照片(如有)。

(5)提供一份設計說明書,解釋設計概念、創作靈感、預期的飛行效果以及如何組裝和操作風箏。

 

風箏文創創意設計類

 

(1)工藝品類

①作品需體現風箏文化的精神,可能包括傳統故事、節慶習俗、地理特色等。將風箏文化與個人創意結合,展現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②提供詳細的製作流程說明,包括所用材料清單、製程步驟、技術困難和解決方法等。出圖為JPG 格式,圖片解析度不低於300dpi,單張圖片大小10M 以內。

(2)遊戲類

①遊戲應具有獨特的遊戲機制、故事情節或視覺風格。避免直接抄襲現有遊戲,確保遊戲的核心要素是原創的。

②提供完整的遊戲文檔,包括開發日誌、設計文件和使用者手冊。上傳格式為JPG 格式,圖片解析度不低於300dpi,單張圖片大小10M 以內。

(3)動漫影視類

①作品應圍繞風箏的文化、歷史、技巧等進行創作,故事、角色設定、世界觀構建等需要有創新點,避免過度模仿現有作品。

②作品時間需在30 秒-10 分鐘之內,解析度1920*1080,要求橫幅畫幅,mp4 影片格式,大小不超過500M。

③作品的畫面、聲音、字幕清晰,畫面中不得出現浮水印。

 

風箏主題歌曲創作類

 

(1)歌曲可以探索風箏的文化象徵意義,要求原創,沒有抄襲,作詞、作曲都應由參賽者獨立完成或擁有完整版權。

(2)歌曲音訊(格式為MP3 或WAV),要求清晰、無雜訊。

(3)作品要求提交紙本歌譜電子版,不接受手寫歌譜。紙質歌譜電子版必須為JPG 格式,圖片解析度不低於300dpi,單張圖片大小10M 以內。

 

風箏產業運營策劃類

 

提報規劃案格式為PDF 格式,圖片解析度不低於300dpi,大小200M 以內。

 

參賽須知

 

1.參賽者在提交作品前請確保已經閱讀並且願意遵守相關比賽規則,完整填寫【大賽報名表】、【大賽承諾書】並隨作品一起提交,任何違反比賽規則的作品,主辦方有權取消其參賽資格。

2.參賽作品不得出現國旗、國歌、國徽、軍旗、軍歌、軍徽等國家性質等相關文案及畫面元素;不得損害國家的尊嚴或利益、洩漏國家秘密;不得妨礙社會安定、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不得危害人身、財產安全、洩漏個人隱私;不得妨礙社會公共秩序或違反社會良好風尚;不得含有淫穢、色情、賭博、迷信、恐怖、暴力的內容;不得含有民族、種族、宗教、性別歧視的內容;不得損害未成年人及殘障人士的身心健康;不得妨礙環境、自然資源或文化遺產保護;不得侵害第三人權益;不得出現其他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禁止的情形。

3.參賽者應擁有作品獨立、完整的智慧財產權,保證其參賽作品的任何內容合法合規、不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權利(包括但不限於智慧財產權),否則應負責處理並承擔由此造成的一切損失。參賽者擁有其提供的參賽作品中所有素材元素的合法、完整授權,否則應負責處理因此產生的一切糾紛並承擔因此造成的一切法律責任。

4.參賽期間,參賽者不得將參賽作品轉讓或授權給任何第三方,不得以參賽作品參與與本賽事相同或類似的其他活動。 5.如多人合作,需徵得所有合作者同意並標明所有合作者姓名;同一用戶名可上傳多組不同參賽作品,評選結果以作品為單位,即同一用戶名可獲得多個獎項。

6.為確保本次賽事活動的公平公正,參賽作品不得添加任何與本次大賽無關的第三方LOGO。

7.參賽者必須如實、完整填寫【競賽報名表】、【競賽承諾書】,承諾書需參賽者親筆簽名後拍照,並隨作品一起提交,否則當無效作品處理。

8.參賽者可下載並使用本次比賽【創作素材包】中的參考資料。

 

大賽流程

 

作品徵集:2024.7.20—2024.10.20

 

初審:2024.10.21—2024.10.31

 

網路投票:2024.11.01—2024.11.10

 

複評:2024.11.11—2024.11.20

 

獲獎公示:2024.11.30前

 

頒獎:2025.4

 

最終頒獎典禮將於第42屆濰坊國際風箏會期間,舉辦頒獎典禮,向獲獎者分別頒發獎金、獎品及證書,獲獎作品將在世界風箏公園展示。

 

網址:https://bhuntr.com/tw/competitions/7pc3zhlf2b108x6gfh

 

  • 國美館2024藝術跨域創作案「葉廷皓:下意識機器」 解讀AI幻覺 探索機器潛意識裡的世界

 

國立臺灣美術館即日起日至12月22日推出「下意識機器」展覽,由新媒體藝術家葉廷皓運用AI技術,探索人與機器潛意識的互動。今(5)日在國美館舉行開幕式,由國美館副館長汪佳政主持,藝術家葉廷皓親自導覽,歡迎對科技藝術和AI感興趣的朋友參觀。

 

國美館副館長汪佳政表示,國美館多年來致力於科技藝術創作的發展,這已成為館方的重點業務之一。國美館希望透過對跨領域的科技藝術人才的培育,激發有潛力的藝術人才,創作出更具創新性的藝術作品。汪佳政指出,今年時光天井多屏幕影像區,隨著全球AI技術的迅速發展,迎來了一次新的突破,正如今天展出的作品一般,國美館希望能藉此展覽,展現科技與藝術相互交融所帶來的無限可能。

 

藝術家葉廷皓表示,「下意識機器」是他在AI主題創作脈絡的第一件作品,未來將持續發表相關主題的作品。葉廷皓指出,創作的重點在於對當前社會現狀的提問,而非僅僅內容的呈現。他的作品圍繞近期流行的AI生成技術進行探索,強調這些技術不斷演變並具有多樣的應用可能性。他分享了兩個關鍵思考:首先是對真實的重現,利用AI生成技術製造看似真實的影像,挑戰傳統的真實性概念;其次是機器的辨識與對抗,探討AI在辨識過程中的錯誤,觀察機器如何錯誤地將非人臉物體識別為人臉,從而引發對機器互動的思考。葉廷皓希望透過這些作品,促進觀眾對AI技術及其在藝術創作中應用的深層思考。

 

本次展覽聚焦於探討及辯證如ChatGPT和Stable Diffusion的 AI語言及圖像模型的運作過程,它們經由大量資料訓練後,根據我們的提示詞(Prompt)生成看似真實的結果。正如科幻作家姜峯楠所比喻:「ChatGPT就像一張網路上的模糊JPEG圖片」,模型在處理數據時會壓縮資訊,難免遺失細節,呈現出模糊但近似的結果。這樣的回饋使機器產生源自模型下意識的「AI幻覺」(Hallucination of AI),展覽試圖提取模型不斷校準的過程,反覆運用圖像和提示詞進行交互辯證與迭代,呈現AI超越真實產出「人造真理」且逼近人類意識世界的具現物結果,描繪出來自機器的潛意識世界。

 

藝術家葉廷皓擅長創意程式設計、實驗聲響與表演藝術,作品注重聲音與影像的關聯,並以錯誤美學作為創作的起點。他經常結合預製與即時的元素,呈現新媒體時代獨特的對比與融合。除了個人創作外,葉廷皓積極參與舞蹈和劇場製作,並與姚仲涵於2013年組成Audio-Visual團體「HH」。目前,他是實驗音像團體「噪流」的負責人,2023至2024年獲選為臺中國家歌劇院駐館藝術家,並於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任教,對新媒體藝術有豐富的探索經驗。

 

在AI技術蓬勃發展的今日,「下意識機器」展覽帶領觀眾體驗AI與人類意識的碰撞與交融,呈現科技驅動下的藝術新視野。歡迎對人工智慧、新媒體藝術及創意程式設計感興趣的朋友蒞臨國立臺灣美術館,親身體驗AI幻覺的魅力。

 

網址: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25035

 

  • 「2024亞太傳統藝術節」10月5日起歡欣登場 以神話與節慶打造「大放光明」藝術氛圍

 

文化部所屬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的「2024亞太傳統藝術節」,今(5)日在宜蘭園區舉行開幕式,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駐臺單位代表、各界貴賓與民眾熱烈參與。開場由宜蘭三星大隱鍾馗王爺廟以地主身分帶來《鍾馗五鬼陣》陣頭演出,透過臺灣民間信仰的「除煞祈福」,為藝術節及所有與會國內外藝術家、貴賓、參與民眾帶來「大放光明」的祝福;藝術節的表演團隊更依次登臺亮相,從四面八方驚喜現身,展現跨越國界的藝術能量及文化活力。

 

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表示,從2000年開始舉辦的亞太傳統藝術節,是一個生長自宜蘭在地、同時面向國際的藝術節,關注與我們鄰近、卻又陌生的亞太國家發展的文化底蘊。國際交流是文化部重點工作項目之一,在國際交流前,我們必須先看到自己、也要看到世界,並且看到世界如何看待我們。2年舉辦一次的亞太傳統藝術節,是文化部與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非常重要的任務,也將持續進行的文化交流,歡迎宜蘭鄉親、全國民眾都能夠來宜蘭園區欣賞為大家準備的各式展演,期待我們未來像這次的主題一樣「大放光明」。

 

印度台北協會副會長甘泉表示,感謝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選定「大放光明」做為今年的主題,來自不同國家的多種藝術形式呈現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從印度喀拉拉邦的苦替雅坦梵劇到馬來西亞的皮影戲,《羅摩衍那》展現了共同的文化遺產,故事中有一句話「不論是猴子還是人類,幫助我的朋友,都是我的親人。」這樣的理念正是我們追求團結合作的基石。希望通過《羅摩衍那》,激勵彼此都能夠擁有主角羅摩王子的勇氣、神猴哈努曼的智慧,以及羅摩妻子悉多的奉獻精神,共同創造一個和諧的未來。

 

傳藝中心表示,自2000年起辦理亞太傳統藝術節至今年已舉辦21屆,是重要的國際交流活動之一,透過持續與亞太各國的藝術文化交流、積極對話親近,不僅讓臺灣民眾看見世界,感受不同藝術文化的魅力與生命力,也讓臺灣自信地以藝術文化和世界交朋友。特別感謝印度台北協會、馬來西亞友誼及貿易中心、新加坡駐台北商務辦事處、泰國貿易經濟辦事處等駐臺機構的共襄盛舉,透過實質合作與分享,建立文化情誼與交流,今後將持續耕耘傳統藝術這片沃土、豐厚文化養分,創造更多豐碩的文化輸出及文化交流成果。

 

傳藝中心指出,自今年開始,亞太傳統藝術節調整為2年辦理一次,透過強化策展論述,期望以更充實完整的籌備,呈現傳統藝術永恆的本質與多元的文化特色,無限延伸傳統藝術的未來。「2024亞太傳統藝術節」以「大放光明」為主題,以全世界超過10億人口、15個國家共同歡慶的重要節慶「光明節」及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神話傳說做為策展發想的起點,其所隱含的摒除黑暗迎接光明,除了代表後疫情時代迎向光明的新開端,更蘊含了找尋傳統藝術新光亮的期待。

 

自即日起至13日於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宜蘭園區展開為期9天的精彩活動,每日除了有不間斷的藝術匯演,還有亞洲各國文化體驗、異國風味市集,總計邀請國內外10組表演團隊,透過45場演出、2場地畫藝術、12場文化體驗,展現《羅摩衍那》的故事,詮釋「光明」的樣貌,邀請民眾以五感體驗節慶藝術之美。

 

本屆藝術節邀請的各組國內外團隊皆以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自身文化視角回應光明節與《羅摩衍那》的主題。首次來臺的卡皮拉.維努與印度喀拉拉邦表演藝術團,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苦替雅坦藝術,詮釋《羅摩衍那》中的經典角色;柬埔寨法爾藝術學院則透過新馬戲融合音樂、傳統舞蹈,以當代眼光重新詮釋陪伴所有孩子成長的神話《羅摩衍那》;馬來西亞交融皮影戲劇團除了演出《羅摩衍那》中的經典片段,更帶來他們廣獲國際好評的新皮影戲,重現「星際大戰」的故事;朗果麗是印度傳統地畫藝術,新加坡籍印度裔的薇潔亞.莫翰帶來2場朗果麗地畫繪製,民眾不只可看到藝術家的現場創作過程,更有機會與藝術家一起創作。

 

臺灣一心戲劇團的《劈山救母》,敘述小沉香欲至華山救母,其中所展現的戰勝困難的勇氣,昭示了愛能夠掃除黑暗、帶回光明;不貳偶劇的《心垣》,描述孫悟空在大鬧天庭時被誤認為是《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努曼,而陷入了一段迷思與反抗;塔拉那現場藝術帶來原專屬於印度宮廷的傳統舞蹈卡薩克,透過樂手與舞者的競合對話,展現傳統舞蹈的繽紛與活力;驫舞劇場以不同視野製作《諸神的聚會》、《光之追尋》、《光之賜福》,並邀請泰國皮歇.克朗淳舞團、宜蘭三星大隱鍾馗王爺廟、柬埔寨法爾藝術學院共同參與,結合現代舞、泰國傳統倥舞、臺灣在地陣頭、新馬戲等不同藝術形式,從室內演出延伸至戶外踩街,碰撞出的火花令人期待。此外,由印度台北協會贊助的夏卡緹融合印度舞團,將透過舞蹈帶領大家認識《羅摩衍那》的神話故事。

 

「2024亞太傳統藝術節」為了營造節慶的熱鬧氛圍,10月5日至6日更規劃了異國風味市集,藝術節期間還有各式免費東南亞文化體驗,讓民眾在宜蘭園區古色古香的臺灣傳統巷弄中,拿著印尼果殼手搖鈴、跟著馬來西亞手鼓的節奏舞動、體驗傳統光明節的排燈習俗,以五感穿越各國體驗歡欣的節慶藝術。活動期間,憑外國護照、臺灣居留證將享有園區門票買一送一的入園優惠。詳細資訊請洽活動官網(https://festival.ncfta.gov.tw/2024APTAF)或臉書搜尋「亞太傳統藝術節」

 

網址: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25016

  • Meta 推出首款 AR 擴增實境眼鏡 Orion

重點摘要:

  • Meta 推出了 Orion(先前代號為Project Nazare),是有史以來最先進的 AR(Augmented Reality 擴增實境)眼鏡。
  • Orion 結合了一般眼鏡的外型,以及 AR 的沉浸式功能——這是集合當代計算領域的幾乎每個子領域持續突破的發明。
  • Meta 正提供給員工與選定的外部受眾開放 Orion,讓 Meta 的開發團隊藉此學習、精進並建立消費者 AR 眼鏡產品線。

五年前, Meta 向世界說明 Meta 正在開發 AR 眼鏡,希冀人們不再需要為了掌上指尖前的螢幕,而被迫放棄身處其中的實體世界。這就是為什麼今天,Meta 推出有史以來最先進的 AR 眼鏡 Orion。同時連結實體與虛擬世界,將人放在核心,使大家能夠更加沉浸、連結彼此,並更被賦權。

為什麼是 AR 眼鏡?

Meta 相信 AR 眼鏡將帶領以人為運算核心,在未來世代大幅躍進,其中有三大關鍵:

AR 眼鏡將啟動不受限於智慧型手機螢幕的數位體驗。藉著大範圍的全息顯示(Holographic Displays),實體世界將是揮灑想像力的畫布,讓 2D 與 3D 內容放置其上,隨心所欲決定展開體驗的地點。

AR 眼鏡無縫地整合具備情境資訊的 AI,可以感知和理解周圍的世界,以預測和主動滿足需求。

AR 眼鏡輕巧、時尚,適合室內和戶外使用。AR 眼鏡在朋友、同事和家人之間是社交上是可接受的——它們讓人們看到彼此的真實面孔、眼睛與表情。

這就是我們產業一直在追求的北極星:結合穿戴設備的便捷性、即時性,同時具備大範圍顯示、高容量輸入,具備情境資訊的 AI,並且以人們在日常生活感到舒適佩戴的形式呈現。

智慧眼鏡的演進

Ray-Ban Meta 眼鏡已經展現無需透過手持裝置,也可開展數位生活,並且與現實世界完美結合。人們可以與 AI 助理對談、與朋友聯絡,同時捕捉重要時刻——這一切這些都不需要拿出手機。

雖然 Ray-Ban Meta 智慧眼鏡開啟一個全新的產品類別,無顯示器、且由 AI 實現各種潛力,但 XR 產業長期以來一直企盼著真正的擴增實境眼鏡——一款產品結合了大型全息顯示與個人化 AI 助理的優點,而且舒適、時尚、可全天候佩戴。Orion 克服這項挑戰。

將突破性顯示技術  結合無與倫比的外型

Meta 已努力多年,將 VR(虛擬實境 Virtual Reality)與 MR 頭戴式裝置,縮小到一副輕便、時尚的眼鏡中所需的技術。

掌握外型的關鍵、提供全息顯示、引人注目的 AR 體驗,甚至開創嶄新的人機互動(HCI,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模式首例,嘗試將這些特色全部融入同一件產品中,堪稱業界最嚴峻挑戰。Meta 團隊曾認為成功機率不到 10%。直至今日。

Orion 是微型科技的創舉——原件被壓縮到毫米的幾分之一。融入每天舒服配戴的眼鏡之中,需要數十項創新技術。

Orion 也是迄今為止最小的 AR 眼鏡中,具有最寬廣的視野,解鎖了 Orion 真正沉浸式的用例,從多工視窗、大螢幕娛樂,至真人大小的全息影像——所有這些數位內容都將無縫地讓人們與實體世界的視覺交疊融合其中。

造舊 Orion 最獨特之處,是它在外觀與穿戴感受上都是一副無庸置疑的眼鏡——具有透明鏡片。與 MR 頭戴式裝置或當今其他 AR 眼鏡不同,戴上後仍然可以看到其他人的眼睛和表情,因此可以繼續沉浸在數位內容中,同時與周圍的人分享體驗。

rion,人們在移動時可同時免於手持裝置就開展視訊通話,與親友隨時隨地「見面」聊天;也能用 WhatsApp 與 Messenger 查看及發送訊息。想跟朋友說聚餐會遲到,不必再拿出手機、解鎖、尋找應用程式——戴上 Orion 眼鏡就能完成這些動作。

Orion 已創造的體驗,將有助 Meta 譜寫 AR 眼鏡的系列產品藍圖。Meta 將持續精進沉浸式社交體驗,並迫不及待與大家分享更多成果。

前所未有的 AR 體驗

當然,與任何硬體相同,Orion 的優秀程度取決於它的用途。雖然仍是早期階段,但 Orion 所提供的體驗,是讓人興奮對未來的瞥見。

Meta 已經在 Orion上整合了 Meta AI 助理。它將了解人們在實體世界中觀看的重點,並且可以透過有意義的視覺化提供幫助。因此,未來大家可以打開冰箱,並根據冰箱內的物品詢問食譜。或者,在洗碗時調整數位行事曆,同時與朋友視訊聊天。

透過 O

指標性的產品原型

雖然 Orion 尚未提供消費者使用,但這不代表 Orion 僅是研究模型。這是 Meta 至今開發過最精巧的產品原型,它代表了一款能真正讓消費者使用的產品。未急於倉促上市,Meta 決定優先專注內部研發,持續快速地推動技術創新。這也意味著 Meta 能持續推動科技的界線,更快打造出優秀的消費者產品。

Meta的下一步

Connect 後至今年年底前,Meta 將提供給員工與選定的外部受眾開放 Orion 產品原型,讓 Meta 的開發團隊藉此學習、精進並建立消費者 AR 眼鏡產品線,我們計劃在未來開始出貨。

目前,Meta 已經與全世界分享 Orion 的誕生後,我們正持續關注幾件事情:

  • 調整 AR 螢幕品質,讓視覺效果更加鮮明
  • 盡可能優化所有細節,讓眼鏡外型更加輕巧
  • 擴大生產規模,降低成本,讓大眾易於負擔

在未來幾年,大家可以期待看到 Meta 推出的新裝置,這些裝置建立在 Meta 的研發工作之上。Orion 不僅是迎向未來的窗口,它還展現當下可以實現的真正可能性。從 Ray-Ban Meta 眼鏡到 Orion,Meta 見證人們在實體世界中保持更多的臨場感與自主權,同時也想用數位世界所提供的一切的便利與優點。

 

網址:https://taaa.org.tw/news/article/9177

 

  • TenMax 零售媒體趨勢焦點|佈局 RMN 的黃金時期,亞洲市場正處崛起階段!Pentaleap 推出模組化新平台,解放 RMN 獲利能力!

東南亞和印度對零售媒體的投資意願正在攀升,對於正處於 RMN 早期階段的亞洲市場來說,現在可謂在亞洲佈局 RMN 的黃金機會。本週我們將與您分享亞洲市場的 RMN 現況、Pentaleap 推出的模組化零售媒體平台和為何需要一個數位優先的企業文化,讓您深入了解零售媒體的發展趨勢。
焦點一、佈局 RMN 的黃金時期,亞洲市場正處崛起階段 
美國數位廣告協會(IAB)對東南亞和印度近 2,000 名廣告決策者進行調查後發現,99% 的人計劃增加對 RMN 的投資,而 44% 的人會增加站外 RMN 的廣告投放。對於正處於 RMN 早期階段的亞洲市場來說,現在可謂在亞洲佈局 RMN 的黃金機會。由於亞洲的 RMN 仍以代理商為主,零售商們傾向透過代理商進行廣告活動管理,而非發展自己旗下的 RMN 系統。正因如此,盡早採取 RMN 的佈局有利於零售商立足於市場,RMN 不僅能為零售商帶來額外的收入,透過這些收入零售商還能再投資於產品開發與消費者忠誠度的建立,從而獲得巨大的競爭優勢。因此,在潛力巨大的亞洲市場中,零售商對進入 RMN 領域的猶豫時間越長,在建立有效的市場地位上就會變得越困難,以至於最終難以跟上早期進入者的腳步。

焦點二、 Pentaleap 推出模組化新平台,解放 RMN 獲利能力

零售媒體解決方案供應商 Pentaleap 為了促使更開放且有效率的 RMN 競價拍賣,近期宣佈推出一款模組化的零售媒體平台,致力於充分發揮 RMN 的獲利能力。另外,透過推動非排他性的合作夥伴關係,零售商不需與單一平台進行綁定,而是可以與多方合作來強化進入市場的可能性,以便在亞馬遜這種市場巨頭的壟斷下也得以成長。對於零售商而言,平台內建的廣告伺服器、SSP 和收益管理工具能幫助他們控制廣告品質以最大化獲利;對廣告商而言,簡化的廣告創建流程使他們能夠根據關鍵字和受眾隨時進行動態調整來優化廣告效果。在 Pentaleap 與零售商 Staples 的合作中,Pentaleap 的技術就成功幫助 Staples 優化了廣告相關性與針對性,從而強化消費者購物體驗,在廣告投資報酬率上獲得了 30% 的增長。

焦點三、打造數位優先的企業文化,克服全通路行銷的挑戰
大家都知道無縫的全通路消費體驗非常重要,可這實際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如果缺乏以數據為中心、支援技術和數位優先的企業文化,創造有效的全通路體驗其實非常困難。為了能確實實現全通路行銷,在企業文化上樹立數位優先扮演著關鍵角色,因為擁有數據只是打造全通路體驗的第一步,當員工面對大量難以分析的數據時,正確的技術引入思維才能為公司適時帶來正確的工具,協助做出更好的決策,從而讓企業整體實力獲得提升。或許建構優質的全通路體驗並不容易,引入新技術也容易受到員工的反彈,可只要能克服障礙,零售商將能提高銷售額並成功留住顧客,而消費者也將享受到更好的購物體驗。要想創造這種雙贏的局面,企業高層更應塑造數位優先文化,提供企業轉型動力以加速全通路行銷的實現。

網址:https://www.taaa.org.tw/news/article/9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