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風雲藝繪」多元媒材創作的美感饗宴在竹美館登場
「風雲藝繪」新北市風野藝術協會會員聯展5月9日於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美學
堂開展,展期至6月1日止(週一休館)。本次展覽匯聚了一群深耕在地文化並勇
於嘗試的藝術家共同展出30多件藝術創作,創作媒材舉凡油畫、水彩、水墨、
膠彩、素描、版畫、插畫、鐵雕、瓷畫、漫畫、壓克力、色鉛筆、流動畫、複
合媒材等不勝枚舉,都是會員廣泛運用的。透過藝術家運用敏銳的觀察力,呈
現多元媒材技巧,融合整併創造出無限的可能。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葉于正館長表示:「2025乙巳年蛇舞風城、靈蛇再現,風
野藝術協會屬不拘於特定媒材的多元藝術特性,藝術形式參酌吸汲各家之長,
各盡其能、各顯神通而豐富其原本所專長之藝術技能。」在跨領域的時代裡,
多元的重要不言可喻,斜槓學習相互浸染引發新觀念,統整思維更具批判性,
這是邁向當代藝術的必經路徑指標。
歡迎對藝術有興趣的朋友蒞臨觀賞。相關展覽資訊可上國立新竹生活美
學館網站https://www.nhclac.gov.tw/查詢。
詳情: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37193
2. 鍾孟宏回顧展於洛杉磯美國電影中心登場
在文化部支持下,駐洛杉磯辦事處臺灣書院與美國電影中心(American
Cinematheque)共同合作,邀請曾3度代表臺灣角逐奧斯卡獎的導演鍾孟宏,
於5月16日至18日在洛杉磯舉辦個人回顧影展。
金馬獎常勝軍鍾孟宏所執導的作品《失魂》、《陽光普照》、《瀑布》分別代
表臺灣角逐第86屆、第93屆、第94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其中2019年《陽
光普照》刻畫臺灣家庭所經歷的悲歡離合與不完美,挺進奧斯卡前15強名單。
這次是美西地區首度辦理鍾孟宏回顧展,將選映其4部作品,除《陽光普照》外
,還有其自編、自攝、自導的第一部劇情片,描繪現代都會人生百樣及生活無
奈的《停車》;經由獨特運鏡,表現出臺灣特有的人文景色、社會人生百態及
對土地的關懷的公路電影《一路順風》;其2024年新作《餘燼》則為美國首映
,電影時空橫跨臺灣戒嚴與解嚴後半世紀的歷史,呈現個人與國家記憶、歷史
傷痛和解的旅程,每部作品均一時之選。
放映資訊請至美國電影中心官網
: https://www.americancinematheque.com/series/chung-mong-hong-an-
american-cinematheque-retrospective/
詳情: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37224
3. 傅雅雯作品《NON-BODY/非身體》亮相波蘭新媒體藝術雙年展
文化部駐德國代表處文化組與德國柏林台灣協會攜手合作,於第21屆波蘭WRO
新媒體藝術雙年展(展期5月14日至6月15日),展出旅德臺灣藝術家傅雅雯全
新作品《NON-BODY/非身體》。作品以「身體」為主題,深入剖析當今社會
與科技如何對身體進行制約與影響,試圖理解現代人的生活困境,探索在科技
與社會結構的框架下,個體如何在看不見的束縛中尋求自我表達與生存的空間
。
《NON-BODY/非身體》是一場結合數位機械裝置與聲響的現場表演,與臺灣
舞蹈家周書毅及西班牙聲響藝術家Daniel Romero Calderón合作,藉由數位機
械裝置、舞蹈與聲響的交織,呈現出充滿跨域創作能量的藝術展演。機械裝置
象徵社會結構對身體的牽制,舞者穿戴實驗性的彈簧裝置,與裝置間進行拉扯
與抗衡,進而演繹出生命的困難與窘境,揭示個體的脆弱與掙扎。觀眾將在不
同的場域中,體驗身體如何在各種限制下運動,並感知這些侷限所帶來的深刻
意涵。
波蘭新媒體藝術雙年展自1989年創辦,為歐陸最具指標性的展覽之一,持續關
注科技如何影響藝術語彙與社會文化結構。今年雙年展以「感受」(Qualia)
為主題,展示21件全新的藝術作品,跨越流派的界限,邀請觀眾重新審視當代
媒體藝術與自身感知之間的關係,傅雅雯《NON-BODY/非身體》以社會動盪
為創作契機,結合現場裝置與展演,探索其中的張力關係,巧妙呼應大展主題
。
「NON-BODY/非身體」
時間地點:5月14日至6月15日,第21屆波蘭新媒體藝術雙年展
7月5日,德國柏林聖伊麗莎白教堂(St. Elisabeth Kirche, Berlin)
活動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wrobiennale/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VereinBerlin
「Musafiri:旅行者與訪客」
時間地點:即日起至6月16日,柏林世界文化之家(John-Foster-Dulles-Allee
10, 10557 Berlin)
活動資訊: https://www.hkw.de/programme/musafiri
「鄭淑麗個展KI$$ KI$$」
時間地點:即日起至8月3日,慕尼黑藝術之家(Prinzregentenstraße 1, 80538
München)
活動資訊: https://www.hausderkunst.de/eintauchen/shu-lea-cheang-kiss-kiss-
kill-kill
詳情: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37372
4. 文化平權的跨界共融 臺史博與蘆葦啟智中心攜手 蘆葦青年首度挑戰劇場演
出 展現全新的藝術視野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史博)長期致力推動文化平權,今(13)日
與財團法人天主教臺南市私立蘆葦啟智中心(以下簡稱蘆葦啟智中心)舉行「
藝/異聲體–有聲共創展」開幕活動,蘆葦青年們帶來「我與你的關係」環境劇
場的演出,融入臺史博的空間場域,透過肢體與物件互動發出的聲響,以及精
彩的舞蹈表演,訴說過去與現在的挑戰和心情,展演他們與世界互動的關係,
帶給現場觀眾耳目一新的體驗。
「藝/異聲體–有聲共創展」即日起至114年8月3日止於臺史博窩空間展出,展
覽共帶來8件作品,運用聽覺、肢體姿態、視覺、觸覺與感知層面,展出包含聲
音多媒體、陶藝、平面圖像及動態影音等多元媒材成果。其中,《指尖上的聲
浪》及《音的輪廓》兩件作品是藝術家與一位視聽障青年創作過程中,以影像
記錄他在感知聲音時的肢體動作與表情反應,並呈現他於敲打節奏時所創作的
水墨渲染畫作,觀眾得以透過視覺感受他對聲音的獨特體驗。
「我與你的關係」環境劇場也將在5月23日再次於臺史博時光車站公開表演,
邀請大家來欣賞蘆葦青年的豐富創作,聆聽屬於他們最純粹的聲音,以及肢體
舞蹈所帶來的身體之美。此外,為了讓蘆葦青年與民眾直接互動與交流的機會
,後續將規劃兩場「聲音/肢體共融工作坊」,讓他們成為帶領民眾創作的指
導者角色,搭起互相信任的橋樑,不僅有助於提升社會對心智障礙者藝術表現
的認識與理解,更能強化他們的社會角色與個人成就感。
有關「藝/異聲體-蘆葦青年聲音肢體藝術共融計畫」詳情請參閱臺史博官網
( www.nmth.gov.tw )及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NMTH100 )。
詳情: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37407
5.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雙年展揭幕 走進歷史現場 以藝術行動回應白色恐怖與
島嶼創傷
文化部國家人權博物館主辦「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Green Island Biennial)
今(13)日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禮堂舉辦開幕記者會,除公布本屆23組國
內外藝術家作品及相關活動,並於會後舉行首場國際論壇,邀請濟州雙年展策
展總監Jeauk Lucas Kang與本屆綠島人權藝術季各國參展藝術家,展開關於歷
史、身體與記憶的對話。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由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獎得主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
,與策展人曾哲偉、張文豪共同策劃,以《一四九海浬的時間:對抗遺忘》為
題,回應自1951年起政治受難者從基隆港被押解至綠島的歷史航程,透過藝術
召喚島嶼創傷與記憶的縱深。本次策展核心聚焦在「渡海登島」,邀集23組國
內外藝術家參與,其中包含7組來自海地、克羅埃西亞、馬來西亞、香港、印尼
、越南等地的國際藝術家,展出錄像、裝置、繪畫、聲音與文件檔案等多樣形
式,以藝術探討歷史的記憶與抵抗,並思索當代人權議題的表述。
本次藝術季展覽亮點之一為藝術家王德瑜的大型充氣裝置《N22.40》,作品靈
感來自白色恐怖受難者蔡焜霖前輩生前的分享。蔡焜霖生前曾於王德瑜個展中
形容她的作品有如「在綠島海水中被擁抱的自由與愉悅」,這段記憶成為王德
瑜《N22.40》作品的出發點,也回應政治受難經驗中罕見卻深刻的人性光亮,
也召喚人們重新理解自由的意義。同樣受矚目的還有藝術家邱子晏的全新創作
《臨天光》,作品從白色恐怖文學、影像與史實中編織出平行敘事,角色穿越4
個歷史片段,最終進入藝術家於綠島八卦樓內搭建的塔狀空間,象徵權力與監
控的構造,《臨天光》以影像與空間語言挑戰歷史觀看方式,展現歷史與當代
的交錯維度。
此外,來自馬來西亞沙巴的藝術團體「龐克搖滾社」(Pangrok Sulap)帶來大
型木刻版畫作品《獻給自由,希望的心》,描繪臺灣白色恐怖時期被囚禁於綠
島者的韌性、夢想與抗爭。作品運用強烈對比與大膽線條,展現無法被壓制的
聲音、不願消逝的夢想與監獄牆內不屈的抵抗,藝術家並以共創工作坊的形式
,邀請綠島國中學生共同完成作品,讓藝術作品深入綠島在地社群。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展覽自5月17日至9月21日於人權博物館綠島園區展出
,活動資訊歡迎查詢「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官網及FB粉絲專頁。
詳情: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2.aspx?n=105&s=237393
6. 2025傳藝金曲劇展 得獎劇作再現 重返戲曲藝術的非凡時刻
傳藝金曲獎作為傳統藝術界的至高榮譽,每年皆從眾多演出作品中,評選出當
代賦有新意的優質作品,並反映當年戲曲圈關注焦點。許多劇作得獎鍍金後加
倍受到關注,為將優質作品一饗戲迷,並觸及更多觀眾,充分發揮製作效益,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首度策劃「傳藝金曲劇展」,邀請獲重大表演獎項包含傳藝
金曲獎在內的四部傑出作品,自6月27日至8月10日於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好
評登場,再現好戲的非凡時刻。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任陳悅宜表示,很多優秀的傳統戲曲作品首演後,因諸多
原因無法重現,當初未能親炙現場的觀眾一再敲碗要求加演。為了讓這些曾獲
得傳藝金曲獎的精彩作品有機會重新被看見,傳藝中心今年夏天首次辦理「傳
藝金曲劇展」,期待好戲經過反覆淬煉,加上觀眾互動反饋,進而成為永恆的
經典。同時,也期望藉由此劇展,發掘出一顆顆經典戲曲的種子,讓他們在劇
場茁壯,成為歷史洪流中珍貴的印記。「傳藝金曲劇展」不僅為即將到來的傳
藝金曲獎暖身,更是傳藝中心對經典戲曲深厚的寄望,如同金馬影展之於金馬
獎一樣,傳藝將透過劇展的舉辦,重新開箱並喚起觀眾對得獎作品的記憶,也
再度分享給不分世代的廣大觀眾,讓大家看到傳統戲曲的美好。
「2025傳藝金曲劇展」票券已於3月17日起全面啟售,優質席位逐漸消失中,
欲購從速,以免向隅,更多節目資訊詳見2025傳藝金曲劇展官方網站
: https://tttc.ncfta.gov.tw/home/zh-tw/subject/2025GMATAM ,購票請洽
OPENTIX售票系統。
詳情: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37424
7.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啟動校園計畫 國際藝術家進駐綠島國中 以水與版
畫和學子共創 展開人權與記憶教育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即將於5月17日正式開展,展覽以《一四九海浬的時
間:對抗遺忘》為題,重新開展台灣白色恐怖歷史與當代的時空連結。在展覽
正式開幕之前,藝術季已率先啟動「校園藝術共創計畫」,攜手綠島國中,舉
辦兩場結合國際視野與在地連結的藝術工作坊,以實際行動深化與社群的對話
。
來自香港的藝術家李可穎以《大風吹》為題,設計一場融合歷史記憶與身體感
知的互動體驗。作品靈感源於越戰時期大量越南船民滯留香港青洲的歷史,他
們的流徙經驗與綠島白色恐怖受難者的命運,在相似的冷戰結構下宛如鏡像。
李可穎帶來越南米紙、香港泉水與綠島泉水,邀請學生透過嗅覺、味覺與觸覺
體驗,思考資源分配與歷史記憶的關聯,並從中理解日常生活中隱含的人權議
題。
兩場工作坊,讓不同文化背景的創作語言進入綠島的教學現場,啟動藝術教育
與國際交流的雙向對話。透過身體感知、圖像實作與集體討論,學生不再只是
知識的接受者,而成為創作與記憶建構的積極參與者。藝術季也藉此回應展題
中對「跨時空對話」與「歷史連結」理念,讓人權議題從展覽空間延伸至島嶼
日常,深植於新一代的記憶中。
人權館表示,藝術教育不僅是知識的補充,更是一場與歷史對話、與世界接軌
的行動。「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透過展場與校園的雙重路徑,讓藝術融入歷
史、連結世代,為對抗遺忘注入持續而深遠的力量。
詳情: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37447
8. 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南臺灣工藝大展─生活.美學.工藝」,規劃座談、
講座、校外文化體驗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70年館慶特別規劃「南臺灣工藝大展─生活.
美學.工藝」,以經典工藝展現日常生活美學,自4月18日開展以來獲得熱烈
迴響。為擴大參與,展覽期間推出學術座談會、校外文化體驗、講座等推廣活
動,邀請各界參加,一起認識南臺灣工藝的發展及工藝藝術家精湛技藝背後的
職人精神。
南臺灣工藝大展為不同觀眾群規劃多元參與活動。5月24日(週六)上午9時辦理
學術座談會,邀請策展人蕭瓊瑞名譽教授、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黃翠梅特聘教授
、臺南文獻主編黃文博校長、國立臺南大學戴文峰教授及文史研究者張耘書老
師與談,分享南臺灣工藝的歷史、特色及未來發展。座談以輕鬆對談的方式進
行,歡迎民眾、教師踴躍報名;針對學生,與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合作,辦理校
外文化體驗「傳藝時光機:探尋傳統藝術的生活足跡」,分別在5月16日、6月
4日及6月6日邀請臺南大竹國小、玉井國中及隆田國小超過百位師生參訪,實
地感受工藝師如何透過畫筆、木頭、玻璃、陶土等,轉化成巧奪天工的工藝作
品;6月11日(週三)下午2時規劃教師專場,由策展人蕭瓊瑞名譽教授親自講說
並現場導覽,希望教師能透過策展人深入淺出、風趣幽默的講解與導覽,將臺
灣工藝文化介紹給學生。
詳情: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37467
9. 詩在筆下,也在生活裡——臺文館臺灣漢詩推廣系列活動展開!
國立臺灣文學館自5月23日起推出「臺灣漢詩繪讀本推廣活動」!號召全國教
師、學生及一般社會大眾,透過主題工作坊、教師研習及微型書法展等,結合
臺文館歷年研究及出版成果,包括:《全臺詩》、《臺灣漢詩三百首》與《貓
奴容鼾睡》、《宴享醍醐味》等繪讀本,讓古典詩不再只是背誦練習,而是一
種跨越世代、走進日常生活的文化閱讀!
本次系列活動規劃四大推廣主軸:5月至7月辦理兩場主題工作坊與一場教師研
習會,分別聚焦「臺灣漢詩與文人生活」、「臺灣漢詩的旅遊書寫」及「臺灣
漢詩的教學應用」;7月至10月則巡迴推出五場「心托毫端:臺灣漢詩書法展
」,涵蓋臺南、新北、宜蘭等地,展現漢詩與書藝交融之美。以具體教材與課
程講座,開啟臺灣漢詩多元的閱讀方式與詮釋可能,讓文學不再是課本中的冰
冷文字,而是生活中的溫柔對話。
各場次活動皆免費開放,歡迎關心臺灣文學與教育的民眾踴躍參加。
詳情: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37469
10. 總統接見青年百億海外圓夢基金計畫獲選代表
總統接見「114年青年百億海外圓夢基金計畫第一梯次獲選青年代表」
賴清德總統今(13)日上午接見「114年青年百億海外圓夢基金計畫第一梯次
獲選青年代表」時指出,該計畫今年第一梯次有超過660位青年,將分別前往5
大洲、40幾個國家追求夢想,令人感動。並強調,政府重視教育平權,要幫助
有夢想的年輕人搭起逐夢的舞台,讓每個人都能逐夢踏實、人生更豐富,也讓
社會、國家更進步。
總統致詞時表示,今天非常高興在總統府歡迎「青年百億海外圓夢基金計畫」
第一階段獲選代表,恭喜大家通過審核。從稍早的影片及同學們的分享中,他
深刻感受到大家都對未來懷抱夢想,也具備追逐夢想的勇氣,更難得的是,還
提出追求夢想的創新作法,大家對人、社會及地球懷抱熱情與關懷,令人欽佩
。
總統指出,今年計畫的第一階段共有超過660位獲選代表,即將前往5大洲、40
多個國家追求夢想。他請大家想像,超過660位臺灣青年翱翔天空,奔向世界
,追求夢想,這景象多麼壯觀且令人感動。他要祝福獲選的青年代表乘風破浪
、逐夢踏實,平安順利成功。
總統認為,「青年百億海外圓夢基金計畫」有一個重大的意義,就是希望透過
教育為孩子裝上飛向夢想的翅膀。夢想使人偉大,追逐夢想的人不應該因為家
庭條件而失去逐夢的機會,這是教育平權的理念。當國家社會進步,政府必須
把經濟發展稅收的其中一部分用於教育。像是推動「0-6歲國家一起養」政策,
幫助年輕夫婦分擔養兒育女的責任,同時持續推動高中職免學費、私立大專校
院學雜費補助等政策。
總統也提到,過去,政府長期以來對於就讀公立大學補助較多,有礙於教育平
權;現在政府補助私立大專校院學雜費每學年3萬5,000元,並對公私立大專經
濟弱勢學生提供每年1.5至2萬元的補助,目的就是要幫助偏鄉學生有更多機會
考上大學,且不會因為私立大學學費較貴而無法接受教育。
總統說,我們深信政府透過教育栽培人才,人才多、人才好,國家、社會就會
好;個人透過教育取得專業知識改善生活,個人生活好,國家、社會也會跟著
好。今天看到大家齊聚一堂,從一開始的發想到計畫實現,在此蓄勢待發分享
未來夢想的旅程,他跟大家同樣高興。
詳情: 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39233
11. Z 世代的包,為什麼掛滿吊飾?
你有發現,越來越多人會在包包上掛滿吊飾嗎?沒錯,「包包吊飾」正成為最
熱門的單品,尺寸款式成千上萬,從高奢到流行品牌,都推出自己的包包吊飾
。Z世代女孩為了展現風格,會精心挑選吊飾為包包增添特色,講求章法、美
感與態度。時尚專家指出,他們將包包視為空白畫布,透過吊飾展現個性,如
同穿搭一樣重要。形象顧問卡羅.黛維森也認為,這種裝飾既是自我表達,也
是社交語言。
• Z 世代把吊飾變名片|Z 世代將吊飾轉化為文化密碼,不僅是旅行、演唱會等
回憶的象徵,也成為社交判斷的依據。新加坡傳播系畢業生姚文晴表示會觀察
吊飾來判斷對方性格。時尚學者Gregory Scott Angel認為吊飾就像Emoji,是Z
世代表達自我的方式。
• 從精品業到炸雞店都推出吊飾|這波包包吊飾潮流為品牌創造新商機。新加
坡肯德基與「Mofusand 炸雞貓」聯名推出限量吊飾,引爆話題。Miu
Miu、Coach、Fendi、Chloé、Balenciaga等精品也紛紛加入,甚至設立「吊飾吧
」讓顧客DIY。顧問指出,吊飾是「無聲行銷」,能吸引年輕人與品牌建立情感
連結。各品牌正搶攻Z世代的「個人風格經濟」與未來消費主導權。
詳情: https://www.taaa.org.tw/news/article/9397
12. 國人通訊行為大轉變 LINE取代行動電話成主流溝通工具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公布《2024年通訊傳播市場報告》,指出國人通
訊行為出現重大改變,「打LINE」已經取代傳統行動電話撥打成為主要溝通方
式。報告顯示,行動電話語音通話總時數從2014年的317億分鐘驟降至2023年
的77億分鐘,減幅高達75%。
根據統計,國人使用網路語音服務的比例持續攀升,從2017年的88.2%成長至
2024年的96%。其中,LINE始終穩居市場主流,2023年使用率高達99.5%,遠
超過Facebook Messenger及Apple FaceTime等其他平台。
NCC指出,這波改變並非台灣獨有,而是全球通訊模式轉型的縮影。智慧型手
機與網路普及,加上即時通訊軟體提供免費通話功能,使傳統行動語音服務逐
漸式微。報告顯示,2024年國人每週透過網路進行通話的時間平均達6.72小時
,遠高於行動電話的1.48小時。
此外,網路電話撥打已成為我國16歲以上民眾的主要網路活動之一,2024年比
例達到89.7%。NCC分析,網路語音服務除具備語音通話功能,還整合即時訊
息、圖片與檔案傳輸等,且通話不限時間地點,成為現代人溝通首選。
不過,NCC也提醒,隨著網路通訊應用蓬勃發展,詐騙案件頻傳,用戶應提高
警覺,妥善保護個人資料,避免落入詐騙陷阱。
詳情: https://www.taaa.org.tw/news/article/9396
13. 體驗行銷五大構面解析:用體驗打造難以取代的品牌價值
「體驗行銷」(Experiential Marketing) 是由哥倫比亞商學院教授 Bernd Schmitt
於 1999 年提出的行銷概念,強調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不該只是產品資訊
傳遞,更應透過情感連結與價值共鳴,讓消費者在接觸的過程中產生深刻體驗
與認同感。
本文將深入探討其五大構面,解析其如何重塑品牌與顧客關係,為企業打造長
遠的競爭優勢。
什麼是「體驗行銷」呢?
「體驗行銷」是一種以消費者體驗為核心的行銷策略,有別於傳統行銷僅關注
產品功能與利益。它強調透過互動體驗,讓消費者從被動的接收者,轉變為品
牌故事的參與者,進而在理性與感性層面建立深層連結。
教授 Bernd Schmitt 提出了可以透過【五大構面】為消費者創造不同且新穎的
體驗型態,讓各產業皆能依據自身特性,設計出獨特且具共鳴的消費體驗。當
體驗被成功建構,品牌便能在消費者心中留下鮮明印象,進一步累積認同與價
值。
「體驗行銷」五大構面:感官、情感、思考、行動、關聯
為了協助品牌系統性地打造消費者體驗,「體驗行銷」可拆解為五大構面。每
一構面涵蓋了消費者在接觸品牌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心理與行為反應,為企業提
供具體的創意方向與實踐依據。
詳情: https://www.taaa.org.tw/news/article/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