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崑山科大公廣系第23屆畢業製作 台南外展暨外部評審5/16即將登場
崑山科技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系將於114年5月16日至18日假台南市吳園藝文中心之「台南公會堂」舉辦第23屆畢業製作獨立外展,呈現本屆畢業生一年來在研究、策略、創意及整合行銷的專業實力。5月17日則將邀請業界先進擔任外部評審,以專業高度,檢視各組畢業專題的產學合作成果。本次活動為公廣系畢製系列最後壓軸展覽,將對外開放參觀。
本次外展特別擇址位於台南市中西區、環境幽雅的歷史古蹟吳園內舉行。吳園創建於清道光年間,與霧峰萊園、板橋林家花園及新竹北郭園合稱「台灣四大名園」。
5月16日(五)活動首日,將於 18:10舉行開幕典禮,邀請校內外長官、師長、來賓蒞臨,台北市廣告代理商業同業公會(TAAA)盧炳勳理事長且將專程南下,一起勉勵並祝福即將完成學業的大四學生。隨後由畢製專題各分組進行成果簡介,為三天的展覽拉開序幕。
展覽資訊:
時間:114年5月16日(五)至114年5月18日(日)
地點:吳園藝文中心台南公會堂表演廳
詳情: https://www.taaa.org.tw/news/article/9389
2. 輔大培養未來廣告人才,畢展展現無限創意與活力
輔仁大學廣告傳播學系第 28 屆畢業展覽——《廣告幣 ADCOIN:去你的思想中心化》在4月18至20日於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展出。
此次輔大廣告推出人才貨幣「廣告幣 ADCOIN」,以「去你的思想中心化」為主軸,期望能在傳播市場上提供讓學生想法、讓創意自由流通,打破傳統對人才價值的定義,彰顯新一代廣告人無限的創造力與未來發展可能。
輔仁大學校長藍易振指出,現在是低碳、數位化、去中心化的時代,媒體和廣告是推動的靈魂。而同學們無限的創意和活力,展現四年學習成果,而這正是畢業後人生的資產。傳播學院院長陳春富勉勵同學人生要投資自己,並表示輔大培育廣告界人才今年剛好50屆。輔大的傳播教育理論和實務兼具,特別是廣告系,更強調產學合作和國際競爭力。
輔大廣告 28屆畢展於 4/18(五)盛大開幕,現場也匯聚廣告界重量級人物,除了邀請到六大公會貴賓代表參與本次開幕典禮(TAAA 台北市廣告代理商業同業公會 盧炳勳理事長、 IAA 國際廣告協會台北分會 紀緻謙理事長、MAA 台北市媒體代理商協會 黃凱旋常務理事、TIPRA 臺灣暨臺北市國際公共關係協會 鄭淩穗 理事長、4A 台北市廣告業經營人協會 張志浩常務理事、DMA 台灣數位媒體應用暨行銷協會 王冠翔理事長),還特別邀請到傑出系友,聯廣集團艾斯傳媒簡志霖董事總經理為即將畢業的莘莘學子勉勵與支持。
詳情: https://www.taaa.org.tw/news/article/9390
3. 台灣影音觀眾習慣大轉變! 75%用戶付費訂閱串流平台 每月均花323元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王佐銘/綜合報導
數位影音觀影模式快速演變,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發布2025年《台灣影音觀看行為調查》,顯示線上串流與社群媒體已成主流,民眾觀看行為顯著轉變。其中,高達75%用戶具備付費訂閱習慣,每月平均花費為新台幣323元,顯示串流市場規模穩定擴大。
調查顯示,社群平台(75%)已成民眾觀看影音最主要管道,其次為線上串流平台(72%)與傳統電視(72%),而電影院觀影比例為53%。相較去年,有53%的用戶增加使用串流平台、48%增加觀看社群影音,反觀傳統電視觀看比例則下降12%。
在使用平台方面,2024年最常被使用的串流平台前五名依序為Netflix(65%)、Disney+(36%)、愛奇藝(35%)、LINE TV(29%)與Hami Video(16%)。而在實際付費訂閱上,排名前五的平台分別為Netflix(51%)、Disney+(23%)、愛奇藝(10%)、Hami Video(8%)及LINE TV(4%)。
資策會MIC指出,吸引用戶訂閱的三大主因包括「有想看的內容」、「價格實惠」及「內容選擇豐富」。值得注意的是,多數訂閱戶選擇1至2個平台,每月平均花費323元,其中每月支出超過500元者占比18%。近一年來,僅有14%訂閱戶增加支出,顯示價格敏感度仍高。
此外,共用帳號現象普遍,高達79%的訂閱戶有共用行為,其中以3至4人共用為主(占42%),共用對象以同住親友最多(63%),其次為非同住親友(24%),以及混合型共用(13%)。
MIC產業分析師洪齊亞表示,串流平台先行者如Netflix已建立強大用戶黏著力,多數用戶採取「主力訂閱一個、輔助搭配另一個」的方式以滿足內容需求。即使價格調漲,用戶仍願意繼續訂閱,前提是平台能持續提供具價值感的內容體驗,加上共用帳號降低支出壓力,轉移至其他平台的動機有限。
本次調查於2024年第4季進行,採網路問卷方式,回收有效樣本1,068份,在95%信賴區間下抽樣誤差為正負3個百分點。
詳情: https://www.taaa.org.tw/news/article/9393
4. 臺大生傳畢製《恆溫宅急便》再登華山 暖心寄送社會溫暖
由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第五屆畢業製作團隊策劃的展覽《恆溫宅急便》,將於2025年5月16日至18日於華山文創園區東2D館正式登場。本次展覽以「溫度」為核心概念,結合影像、沈浸式展覽與原創性的故事,呈現學生對生命經驗與社會議題的深刻觀察。
策展指導教授唱片界教父級設計師李明道( Akibo) 表示,「《恆溫宅急便》作為本次畢業製作的主題,是學生們期望表達出透過用心設計的互動式展場能夠遞送社會大眾所缺乏的溫度與溫暖,讓觀展者於逛展的途中皆可收穫自身獨一無二的包裹,填補內心的空缺。」
展覽總籌黃柏翔與古欣巧則表示:「我們希望打造一場從心出發、也通往人心的展覽,讓每位觀展者都能在這場旅程中,帶走屬於自己的溫度與故事。」
《恆溫宅急便》共設四大展區:〈縮時物流總部〉以攝影鎖定生活瞬間溫度,;〈X & Y〉透過光影與互動設計探索情緒與自我;〈林°C〉營造自然感官體驗,引導觀眾走向內在療癒;〈溫抵家〉則提供休憩空間,輕鬆了解生傳系背景與永續發展等議題。
為順利推動展覽,團隊也展開募資計畫,並獲得眾多企業與機構的熱情支持與贊助,包括:台灣社會環境治理協會、台鋼漢堡王股份有限公司、樸真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大成智庫有限公司、魔菇部落、阿甘薯叔、蜜蜂故事館、大溪碧蘿村農場、皆展溫室、子茂果菜生產合作社、CSD中衛、Hami書城、利百代國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嘉農牧場、吉賜豐葯業等,共同協助學生實現這場充滿溫度的展覽。
為了順利推動畢業製作,臺大生傳畢業製作團隊目前正積極進行募資計畫,誠摯邀請您的支持,一同創作這份故事!
募資網站資訊:https://www.zeczec.com/projects/bicdexpo2025
|展覽資訊|
🚛臺大生傳系第五屆畢業製作《恆溫宅急便》
🏷️ 展覽時間: 2025.05.16 11:00 – 20:00
2025.05.17 10:00 – 20:00
2025.05.18 10:00 – 20:00
🏷️ 展覽地點:華山文創園區 東 2D 館
🏷️ 展覽主辦: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 入場方式:免費入場
詳情: https://www.taaa.org.tw/news/article/9394
5. 2025年「國家工藝成就獎」今起徵選 表彰工藝領域最高成就 樹立典範精神標竿
臺灣工藝融合多元文化背景與在地生活智慧,具有豐富細膩風貌並蘊含深厚的人文底蘊,各地風土塑造出獨特且多樣的多元工藝樣貌,展現出臺灣兼容並蓄的文化色彩,而臺灣工藝傳承不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歷史文化記憶的承載,工藝師專注的每一道工序、技法,呈現其專業經驗與時代精神的積累,透過世代相傳保存工藝技藝,正是臺灣工藝文化永續的關鍵力量。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辦理「國家工藝成就獎」已邁入第19屆,為表彰長期致力於工藝志業且具卓越貢獻者,每年選出得獎者1名,可獲頒獎金、證書及獎座。除舉辦盛大典禮公開表揚之外,也辦理一系列獎後活動,如特展、專輯出版及紀錄片拍攝等,將得獎者於工藝領域長期耕耘所累積之成就與貢獻等做為工藝界後輩之標竿典範,除延續「頂真認真做事、心善意善為人、器美用美造物、真善美心常存」的臺灣工藝精神外,更向大眾展現專業技術養成的真諦,係從按部就班至反覆不懈的練習,於日常淬鍊堅韌的心性,再經數十年為尺度的不懈堅持與投入,最終將邁向工藝技藝巔峰的榮耀時刻,如此的匠人精神放諸四海而皆準。
「國家工藝成就獎」作為臺灣工藝類最高榮譽獎項,以「國家」榮銜肯定得獎者其長期耕耘於工藝領域作為與相關貢獻,象徵政府對臺灣工藝人才之重視外,更具社會典範指標意義及傳承臺灣工藝人才的重要延續。本年度報名收件日期自5月21日6月9止,邀請工藝各界踴躍報名!凡具中華民國國籍之國民,不限性別、年齡,均可自行參加或接受推薦參加徵選;徵選簡章及報名表請至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網站http://www.ntcri.gov.tw/下載附件或來電索取。洽詢電話: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 (02)2388-7066分機115陳小姐。
詳情: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36901
6. 史前館透過展件連結歷史與音樂 推動加臺原住民音樂交流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前館)致力於跨界合作,致力於國際與在地社群的連結。5月3日於館內辦理加拿大與臺灣原住民音樂人交流講唱會,前後兩天也分別擔任銜接社群的跨國橋梁,將社團法人台灣加拿大協會與所邀請的加拿大音樂工作者、亞洲原住民族研究者一行人,於華山園區參與Jade Music Festival(JMF)演出後,安排參訪花東部落及相關原住民創生基地。這不只深化交流和多角度的認識,也嘗試建立多方透過音樂對接議題的國際網絡。
史前館的文化底蘊,源自於長期深根在地。過去因著不同部門的計畫和契機與在地社群共作協力,而逐漸發展出相互信任的夥伴關係,進而成為本次文化交流的基石。正因如此,史前館才能夠在此次活動擔任起獨特的角色,將國際音樂界與本地社群串接,並為所有參與者提供一個尊重與展現彼此文化的平台。
史前館探索館「同理心:移動的故事」展區,展示美國、加拿大、及臺灣的原住民兒童的生命歷程認識被迫離開土地、同化教育及移工的處境等人權議題。其中講述加拿大原住民同化政策和印地安寄宿學校的《查尼的秘密小徑》,剛好與本次加拿大原住民音樂人Aysanabee的外公生命歷程重疊,他的外公是寄宿學校的倖存者,也是他在文化追尋和音樂創作上的重要人物。
Aysanabee在2023年憑著《Watin》這一專輯獲得了加拿大Juno獎的提名,這張概念專輯收錄的與外公通話的錄音,而第一卷便是外公在講述對於寄宿學校的記憶:「當時我八歲,我進了寄宿學校…我們別無選擇。有三百多個孩子去了學校,我在想…我做錯了什麼嗎?」這段獨白帶出加拿大原住民在殖民歷史中的痛苦,也開啟了與史前館展場的對話。
「創傷之後,該怎麼面對?」史前館邀請Aysanabee淺看臺加兩國的歷史,原住民族都經歷了結構式的暴力而導致文化破碎、語言式微、族群離散。近年臺灣雖然推動原住民族轉型正義,但在文化與土地斷裂後,原住民族該如何復返、療癒與重建是一個相對沉重不易在公共場合討論的議題。
史前館也特地邀請臺東在地部落音樂人與團隊,達悟族藝術工作者Siyan Misega(飛魚)和他的兒子Si Misega、布農族Itu Bunun tu minduduaz 東布青樂團、卑南族Kasavakan 射馬干青年及阿美族Wadihang 都蘭青年傳唱隊等一同參與,不僅促成音樂交流,更在關注社會議題和復返與重建的經歷上進一步實質的討論,。而達悟族藝術家父子早先也在南島廳分別以華語及英文為加拿大友人解說展廳的達悟文物與藝術作品。
史前館希望透過多元的交流形式,讓博物館不再侷限於只是物質文化的展示場域,更希望能為觀眾提供一個深度對話的空間,與展品、與自己、與歷史和未來;並透過音樂與他人分享互動。活動當天陸續約80人參與,一起在這個充滿活力的場域中共同探索文化與自己的連結。史前館也期盼透過這種軟性但具生命力的活動,為大眾提供探索和成長的平台,支持每一位參與者在文化或土地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共鳴,並一起創造前進的動力。
作為文化樞紐的史前館,亦將本次音樂交流會與在地社群串聯,促進更深的文化對話。5月2日加拿大團隊在館員陪同下前往太麻里鄉拉勞蘭部落的獵人學校,由創辦人亞榮隆・撒可努介紹以排灣族文化為基礎的教育模式並安排歡迎儀式,臺東縣政府文化處亦共襄盛舉。團隊也前往東河鄉都蘭國,透過導覽了解都蘭部落近十年的地方創生實踐、年齡組織等議題。4日則與史前館同仁前往花蓮壽豐鄉山下基地,參訪七腳川戰役特展,認識山下部落推動七腳川文化復振的努力。不少團員表示,對於臺灣以及原住民有了更多認識,也期待未來還有更多交流共創的機會。
詳情: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36905
7. 臺史博「寫生的故事:張捷、陳澄波與其時代風景」特展 開啟認識陳澄波的新視角
2025年是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紀念,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與陳澄波文化基金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攜手合作推出「寫生的故事:張捷、陳澄波與其時代風景」特展,有別於以往二二八事件悲情的視角,而是以「寫生」為核心概念,揭示陳澄波精彩且充滿生命力的一生,以及這位藝術家幽默風趣、積極貢獻於社會的一面。
本次特展是首度有系統且大規模的展出陳澄波家屬慷慨捐贈予臺史博逾500件文物,包括陳澄波遺書、受害衣物、遺照玻璃底片與照片等二二八事件重要文物,是少見的完整展出。此外,本次特展扣緊陳澄波與其家人,尤其是其妻張捷,因此展出了描繪人物、家與家庭主題的油畫、速寫及膠彩畫等,包括《自畫像》、《我的家庭》、《小弟弟》、《祖母像》、《初秋》及《千古不休》等,透過畫作與文物的對話,期盼帶領觀眾一同探索這個藝術家庭,領略時代氛圍。而陳澄波精彩的寫生作品,如《嘉義街景》,也在展出之列。
今(7)日開幕典禮除了多位貴賓親臨現場,更邀請到臺灣獨立樂團青虫aoi獻唱《慢且》,這首歌詞傳遞了張捷的遭遇及堅強的承擔與智慧,在主唱動人的歌聲中為特展揭開序幕。
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表示,文化部於2018年提出「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今年接續展開「重建臺灣藝術史2.0」,經由系統性整理、保存珍貴的創作與物件,讓大家感受這片獨特的土地及文化,也期盼更多人參與,並且更有直視過去歷史的勇氣與力量。透過臺史博的這次特展,除了看見陳澄波與張捷充滿生命力的物件以外,還有陳澄波家屬之間的相互扶持、對社會的關懷,以及面對艱困命運時仍然堅定前行的勇氣,更重要的是藉由陳澄波家屬所保存的文物與畫作,看見那個年代臺灣人的多彩與生命力,也更加讓我們了解什麼是屬於臺灣自己的故事。
臺史博館長張隆志表示,本次展覽是臺史博繼去年「跨.1624:世界島臺灣」之後的年度大展,紀念陳澄波冥誕「百三接力」的館際合作,以及正式啟動「第二期擴建」計畫後的首檔特展。策展團隊結合珍貴畫作、文物書信及影音科技,超越美術史的傳統視野,翻轉政治史的刻板印象,重新認識畫家創作的才華與熱情,妻子藏畫的深情與堅毅,三代家族的協力與奮鬥,進而共創未來新時代。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立栢在感性致詞中,分享他與祖母張捷生活的溫馨回憶,以及多年來守護推動陳澄波畫作的甘苦經驗,更強調作為受難者家屬對於轉型正義的深切期待。他身為陳澄波的後代,感謝臺史博多年來的收藏與策展團隊的努力,更希望本次特展能吸引年輕世代重新認識台灣的歷史時代與社會。
本次展覽以「由死到生」,從「隱藏到再現」的敘事軸線,分為6大單元,第一單元「生命之章」,從陳澄波的自畫像、遺書與遺照等,探索他對藝術的熱情追求與生命終點;第二單元「半樓仔頂的秘密」,展示張捷秘密收藏的空間與物件;第三單元「超級藏家——張捷」,展現張捷的成長歷程;第四單元「咱的家庭」探索張捷與陳澄波共組家庭的歲月與真摯情感;第五單元「街道上的畫家」帶領觀眾進入陳澄波作為畫家的交遊互動;最後,「為世界留下的」單元,引導觀眾思考個人留存與歷史的關係。展覽也特別打造張捷收藏文物的狹小閣樓「半樓仔頂」,讓觀眾能親身體驗張捷當時所面臨空間窘迫、環境潮濕與蟲害等困境,也讓觀眾更能具體瞭解這批臺灣的重要文化資產,是如何被保存下來。
「寫生的故事:張捷、陳澄波與其時代風景特展」即日起至2026年3月1日於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2特展室展出,2025年8月31日前憑國立臺灣博物館「走揣・咱的所在」特展展期內鐵道部園區門票/四館聯票票根,可享臺史博免票入館。後續配合展覽將舉辦相關活動,詳細資訊請關注臺史博官網(www.nmth.gov.tw)及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MTH100),歡迎民眾踴躍參加。
【寫生的故事:張捷、陳澄波與其時代風景】特展
展覽日期:即日起至2026年3月1日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09:00-17:00(每週一公休,逢國定假日、政府公告之天然災害停止上班日或活動則另於官網公告)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2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詳情: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37034
8.《巢兼代》第17期聚焦「遊戲浪潮無邊界,互動體驗探智慧」出版 同步舉辦創業與返鄉經驗分享課程
文化部所屬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的《巢兼代》季刊自2021年四月創刊號發行以來,出版至今已17期,從文資修復、青年返鄉、走讀臺灣、向海致敬、國家語言整體發展、地方創生飲食文化、文化體驗、博物館風情等不同的主題觀點切入,全面呈現在地豐富的人文地景資源。
第17期主題為「遊戲浪潮無邊界,互動體驗探智慧」,關注博物館從傳統收藏展示,逐步轉型為強調互動與教育的文化場域。博物館不再只是知識的存放所,更成為促進社會認同與知識生成的非正式學習空間。透過遊戲設計、互動展演與創新媒材的導入,讓文化典藏能以更親切的方式,深入大眾生活與學習。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館長葉于正表示:「當遊戲走進博物館,原本靜態的展示與知識將轉化為更有趣、開放的形式,啟發人們探索文化與歷史的渴望。我們期待未來博物館深化遊戲體驗設計,實現『無處不是博物館』的文化願景,讓學習無邊界、知識不設限。」
為呼應新刊發行,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於5月7日「戀戀山海廊帶文化特色計畫」專業課程開始前,舉辦《巢兼代》第17期發表會,作為活動暖場與主題引導。發表會以「遊戲與文化場域」為切入,分享博物館互動化趨勢與新刊重點,搭起後續文化對談的橋梁。
發表會後之課程邀請苑裡鎮長劉育育、藏山椿工坊主理人劉耀聰、明新科技大學社區暨客家事務永續發展中心主任侯順耀等專家,從地方治理、返鄉創業到社區實踐,社區營造等面向,分享文化行動的多元路徑。活動地點「掀海風」位於苑裡鎮,是第一屆文化部「百大文化基地」之一,長期致力推廣友善農業、藺草編織與深度小旅行,積極促進地方文化的活化與傳承。透過在地團隊與文化實踐者的對話交流,深化文化與日常生活的連結,展現多元文化行動的實踐樣貌。
《巢兼代》第17期以輕鬆有趣的遊戲設計視角,引導讀者重新認識博物館的互動潛力與教育功能,並延伸討論文化場域如何跨越界線、融入生活、激發共學。電子書版本已同步上線,歡迎有興趣的讀者至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官網線上電子書:https://reurl.cc/Z4lOOa 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