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崇育&Soy La Ley 古巴爵士樂團 《大河精神》美南巡演:音樂無國界的震撼饗宴
獲美國爵士樂界高度評價的臺灣低音提琴演奏暨作曲家徐崇育,帶領其Soy La Ley古巴爵士樂團,在文化部及駐美外館的支持下,繼紐約哈林區國家爵士博物館(National Jazz Museum in Harlem, NJMH)成功演出後,12月繼續巡演至美南地區。巡演首站將於德州休士頓亞洲協會德州中心(Asia Society Texas Center Performing Arts Theater, Houston)登場,並接續在路易斯安那州紐奧良的爵士音樂重要地標Snug Harbor Jazz Club及紐奧良爵士博物館,參與2024第7屆Improvisations Gala年度爵士音樂盛會,與葛萊美提名的古巴音樂家Cimafunk等優秀國際爵士樂團同台競演,展現其精湛的音樂才華。
《大河精神》美南巡演,特別邀請爵士薩克斯風巨擘、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NEA)爵士大師獎(Jazz Master)得主哈里森(Donald Harrison)作為演出嘉賓,演繹徐崇育的系列原創作品。這亦是哈里森與臺灣音樂家首度合作,意義非凡。
本次巡演由徐崇育領銜,與臺灣頂尖薩克斯風演奏家潘恒健、吉他手李世鈞、鋼琴家MUSA明馬丁、爵士鼓手林冠良,和美國拉丁爵士小號名家諾里斯(Alex Norris)及薩克斯風傳奇哈里森同台,以華麗的七重奏編制為當地觀眾呈現徐崇育的原創爵士組曲《大河精神—給愛河與密西西比河的爵士組曲》精選曲目。這部作品於臺灣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首演後,廣受好評,現場錄音專輯並獲美國爵士樂權威雜誌《Down Beat》4顆星樂評推薦,並以「編輯嚴選Editors’ Picks」入選為該雜誌「2023年度推薦」。
美南巡演高潮,將是徐崇育爵士樂團受邀參與紐奧良爵士博物館的年度爵士盛會Improvisations Gala,這是該活動第7屆的盛大慶典,將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爵士樂手與樂迷齊聚一堂。紐奧良不僅是爵士音樂的發源地,也是全球爵士樂愛好者的聖地;紐奧良爵士博物館,位於擁有多元文化背景的法國區,擁有全球最豐富的爵士音樂收藏,並致力於保存與推廣爵士音樂。
徐崇育爵士樂團曾於2019年赴紐奧良Downriver Festival演出,成為首次站上紐奧良爵士博物館舞台的臺灣樂團。今年再度受邀,並前往該館最重要的年度盛會演出,由臺灣與美國重量級音樂家跨國合作,勢必將為爵士樂迷呈現一場不可錯過的音樂饗宴。
駐休士頓臺灣書院表示,徐崇育及其Soy La Ley古巴爵士樂團受邀參與如此具象徵意義的音樂盛會,並在許多爵士樂名人誕生地Snug Harbor Jazz Club演出,不僅展現臺灣文化與爵士、非洲古巴節奏的完美融合,更突破文化與音樂疆界,創造出跨國界的音樂新篇章。
《大河精神—給愛河與密西西比河的爵士組曲》美南巡演
*休士頓
地點:休士頓亞洲協會德州中心(1370 Southmore Blvd. Houston, TX 77004, USA)
時間:12月4日,19:30-21:00
*紐奧良
地點:紐奧良Snug Harbor Jazz Club(626 Frenchmen Street New Orleans, La 70116, USA)
時間:12月6日,19:30 / 21:30(2場)
購票連結:https://snugjazz.com/events/
地點:紐奧良爵士博物館(400 Esplanade Ave. New Orleans, LA 70116, USA)
時間:12月7日,19:00-23:00
網址: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28261
2. Meta Craft工藝跨域研創成果發表 探索工藝創新可能性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工藝中心)為促進臺灣當代工藝的持續發展,以融合先進科技、現代設計與跨領域趨勢,帶動對工藝的重新認識、反思與突破,辦理Meta Craft工藝跨域研創計畫,積極探索工藝創作的新可能性,計畫成果發表會展示跨領域合作的創新成果,並且藉由數位科技的輔助,讓傳統工藝煥發新生。
Meta Craft工藝跨域研創計畫以國內相關機構、產業、公司等法人或團體以及個人創作者等單位為對象,徵求包含物件型、新材料、技術性、社會與環境議題等研創類型,總計補助6個單位,由國立清華大學、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首傑藝術事業有限公司、優游設計有限公司、黃姵綺女士、林詩菁女士分別從不同面向展示涵蓋學術研究、數位科技、產業實踐的創新成果,不僅試圖打破傳統工藝與科技間的界限,更輔以人工智慧設計、參數化建模及3D列印等跨領域技術,讓工藝跳脫手工技藝的局限,創造出兼具創意與未來感的作品。
工藝中心主任陳殿禮表示,本次的工藝跨域研創成果將顛覆人們對工藝的刻板印象,讓大眾見證工藝技術如何在科技加值後展現新的生命力,未來亦將助力提升臺灣工藝在國際舞臺上的競爭力。展出作品成果豐碩,諸如透過Grasshopper和生成式AI等數位工具輔助製作的工藝品、運用機械手臂重現木雕工藝技術的創作、結合3D掃描和micro:bit技術賦予廢棄物全新生命的作品等,將數位工具與傳統工藝技術完美結合,創作者除跨越傳統思維邊界,其融合創新設計的實踐亦是探索無限可能性的機會,將引領觀者從全新視角欣賞臺灣工藝的獨特魅力。
12月2日至12月15日成果展期間,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親臨現場感受傳統工藝技術的再創造,這將是一場突破既定框架、探索臺灣工藝未來新思路的精采呈現,並期待展示臺灣工藝在新時代的發展潛力與前景。
Meta Craft工藝跨域研創成果展
展覽日期:2024年12月02日至2024年12月15日
展覽時間:每週二至週日09:00-17:00
展覽地點:工藝中心 工藝設計館三樓
網址: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28422
3. 傳承臺灣藝術的時代印記 國美館113年「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暨「臺灣傑出藝術家紀錄片」新書.影音聯合發表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策劃,藝術家出版社及後視野傳播事業有限公司執行的113年度「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及「臺灣傑出藝術家紀錄片」新書.影音聯合發表記者會,今(4)日在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館小白宮舉行。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國立臺灣美術館長陳貺怡、藝術家李重重、藝術家家屬呂玟、審查委員林育淳、傳記叢書作者蕭瓊瑞、紀錄片製作團隊曹文傑等各界貴賓參與。
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感謝所有的藝術家、傳主、家屬、作者、導演,文化部在文建會時代即委託國美館執行這2項計畫,希望為藝術家立傳,從藝術家身上看見過去和未來,在透過後代為這些藝術家的書寫及影音記錄的過程中,看見臺灣美術史脈絡如何更貼近臺灣這塊土地。李靜慧強調,「『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及『臺灣傑出藝術家紀錄片』的工作刻不容緩,我們會持續與國美館為重建臺灣藝術史共同努力。」
國美館長陳貺怡提到,每年的12月是這2項計畫的重要發表時刻,叢書作者及製作團隊花了一整年時間完成10本叢書及5部紀錄片,美術家傳記叢書至今年共累積出版181冊,而臺灣傑出藝術家紀錄片至今年止也累積完成66部,這些重要工作不是一個人或一間美術館可以獨立完成的,而且這也是與時間賽跑的計畫,這些以不同的承載媒介為臺灣藝壇保留珍貴的歷史資料和作品,是重建臺灣藝術史的重要根基。
國美館表示,自開館以來,長年致力於推動臺灣美術發展,101年起,在文化部的支持下,接手「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與「臺灣傑出藝術家紀錄片」2項出版計畫,迄今已累積超過200部作品,成為建構臺灣藝術史的重要文獻資料。自107起,在文化部「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的經費挹注下,這2項延續多年的出版計畫得以持續透過系統性的研究與發表,向國人介紹臺灣藝壇的豐富足跡。
今年度共策劃出版10本藝術家傳記及5部紀錄片,呈現15位臺灣藝術家的多元創作,涵蓋包括油彩、水墨、版畫、膠彩、雕塑、數位藝術、剪粘和廟宇彩繪等領域。包括江明親著《曲勢.風動.陳天乞》、施慧明著《詩詞.畫藝.盧雲生》、李既鳴著《存真.唯美.吳承硯》、白雪蘭著《跌宕.金燦.鄭瓊娟》、陳美靜著《傳藝.膠采.陳壽彝》、吳垠慧著《人體.變奏.顧福生》、彭宇薰著《心韻.象徵.李元亨》、陳長華著《行彩.謳歌.倪朝龍》、蕭瓊瑞著《蒼潤.墨韻.李重重》、劉永仁著《幻象.淨悅.陳世明》10本傳記;以及《雲上的青空—呂基正》、《筆底人間—許深州》、《變,象—莊喆》、《熾熱的探求—陳幸婉》、《觀雲的途徑—蕭麗虹》5部紀錄影片。
國美館指出,這些藝術家除了個人藝術創作,還在藝術教育、民間藝文組織、文物修復保存、藝術評論、出版與收藏等領域精益求精,展現了藝術與社會的緊密聯繫。這些出版品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細膩豐富的圖版與鏡頭影像,完整呈現了藝術家們的生命歷程與創作印記。透過藝術家敏銳的觀察與深刻的思考,不僅能感受前輩們對這片土地的情感,也得以在社會的變遷中,窺見其所映照的時代精神,譜寫一部生動的臺灣藝術史,並以此照亮臺灣藝術前行的路徑。
今年度的出版作品也如過往將廣為贈予各大藝文機構、圖書館與大專院校等;電子版本也將在國立臺灣美術館的出版品官網上架,提供民眾免費下載瀏覽,盼能持續與社會對話,營造一個文化平權的共榮景象。
展望未來,國美館期盼能夠持續連結臺灣美術與當代社會,透過2項出版計畫,使臺灣獨特而豐沛的創作能量能獲得廣泛的認識與傳承,為下一個世代開創更廣闊的藝術視野。
網址: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28493
4. 臺灣文壇及影視界知名作家瓊瑤辭世 文化部長李遠表達哀悼與不捨
臺灣文壇及影視界重要人物瓊瑤(本名陳喆)於今(4)日辭世,享壽86歲。消息傳出,社會各界與無數讀者感到深切哀痛。文化部長李遠表示,瓊瑤的暢銷作品曾經在臺灣的影視音及出版產業上獨領風騷深具影響力,也曾經在臺灣不同的時代,撫慰了各個世代的人,對其辭世表達深沉的哀悼。
瓊瑤1949年隨家人遷至臺灣,畢業於省立臺北第二女中(今中山女高),自9歲發表第一篇小說〈可憐的小青〉,她便展現過人文采;1963年,以《窗外》一舉成名,奠定其華文愛情小說經典作家的地位。《窗外》於1966年及1973年分別改編為電影,是臺灣文學改編影視的先鋒之一。
瓊瑤創作生涯橫跨半個世紀,出版60餘部小說,並參與多部電影及電視劇的劇本創作。她的代表作包括《彩雲飛》、《我是一片雲》、《幾度夕陽紅》、《庭院深深》、《在水一方》等,均被改編為膾炙人口的影視作品。此外,她製作的電視劇如《還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等,更成為跨世代的經典。
瓊瑤的作品以優美細膩的文字描寫愛情的美好與掙扎,融合古典詩詞的點綴,深受讀者喜愛,她的創作不僅刻畫了年輕世代的共同情感,也映照出臺灣社會的時代變遷。從1960至1970年代的青春夢幻,到解嚴後探討愛情與社會階級間的抗爭,瓊瑤始終觸動著不同世代讀者的共鳴。
文化部長李遠表示,瓊瑤女士以豐沛的創作能量和持續不懈的熱情,塑造了華文愛情小說的典範,並打破文學與影視媒體的界限,將臺灣文學的影響力推向全世界。李遠也特別提到,在擔任台視節目部經理期間,推出第一部八點檔戲劇時,便與瓊瑤的《情深深雨濛濛》正面交鋒,親身感受到瓊瑤作品對觀眾的巨大吸引力。
文化部對瓊瑤的辭世表達最深的遺憾,並感謝她為臺灣文學與影視文化所留下的豐厚資產與能量。瓊瑤的作品將永存讀者與觀眾心中,成為臺灣文化的重要篇章。
網址: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2.aspx?n=105&s=228497
5. 第9屆公共藝術獎 獲獎作品備受矚目 展現公共藝術多樣性
文化部今(4)日於松山文創園區誠品表演廳舉行第9屆公共藝術獎頒獎典禮,行政院長卓榮泰親自出席,並與文化部長李遠、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人事長蘇俊榮、交通部政務次長陳彥伯、內政部主任秘書黃駿逸等人,共同頒發「卓越獎」、「評審特別獎」、「環境融合獎」、「民眾參與獎」、「教育推廣獎」、「藝術策劃獎」、「興辦機關優良承辦獎」、「管理維護獎」、「藝術實踐獎」、「藝術創作獎」及「佳作獎」共11個獎項,32案得獎計畫。
文化部每2年辦理1次的公共藝術獎,以具體行動鼓勵辛苦投入公共藝術的公部門機關、民間單位及藝術家,為臺灣公共藝術領域最具指標性、代表性的重要獎項。本屆得獎計畫與作品自全國17個縣市共161案中脫穎而出,呈現出臺灣文化底蘊與創作力的交融,過程中評審經歷激烈地討論、實地走訪各縣市,深入了解創作理念、作品現況及計畫內容,讓全民看見公共藝術的豐富、精采與美好。
文化部長李遠說,這是公共藝術獎辦理9屆以來,第一次有行政院長出席,在這個相對較於混亂的時局下,「只有藝術可以撫慰心靈,希望院長可以常常出席文化部活動,讓藝術安慰你」。李遠說,公共藝術推動30多年,代表的正是他對文化的想像「生活、知識、創作與傳播」,每個人一出門看到的就是藝術,它代表一個城市的名片,也代表城市的價值,更代表城市的生活方式。
李遠提到,文化部於今年8月公佈歷年修正幅度最大的《公共藝術設置辦法》,歷經14場諮詢會及公開交流會、超過200多人次的諮詢,並產出20幾萬字的諮詢內容,完成達2/3幅度的條文修正,修正包含公共藝術設置的分級、執行過程的透明、申請程序的簡化等,期盼讓更多元的作品呈現於城市中,也鼓勵更多的年輕藝術家投入公共藝術。「人人都是文化人、日日都是文化日、部部都是文化部,臺灣到處充滿文化,這就是我的願望」。
行政院長卓榮泰特別出席並頒發卓越獎,卓榮泰一一細數他印象深刻的公共藝術及今年獲獎的作品,包含「臺南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高聳的梅花鹿鹿角就是風力的發電,呈現出在地生態、科技智慧發展的連結;卓越獎「臺北捷運環狀線」將整個公共交通場域變成活的藝術,也讓所有的人置身在藝術中;評審特別獎「國道5號宜蘭段」將鑽掘雪山隧道時的機器保留在展示中,讓當年工作及現在進步的場景融合;藝術實踐獎的「玉山金控」及「臺北市私立蒙特梭利幼兒園」以企業的力量投注於社會服務,做了最好的起頭作用。
卓榮泰說,從1992年《文化藝術獎助條例》實施以來,共有超過5500件藝術品、6200人次的參與,高達115億元經費的投注,「讓藝術與生活不再遙遠」。卓榮泰也呼應李遠所說,每次參加文化部所辦的活動,都在心靈上得到短暫的平息。「如果我可以有一個夢,我希望我能夠把政治、行政的工作,更有文化的底蘊、人文的思考」,更重要的是能更進退有序,讓政府的工作成為一個藝術品,讓所有國人在友善、合理、進步、有人文的環境中,當一個幸福國家、文化社會的國家主人。
從色彩計畫改造到AR技術 公共藝術表現形式豐富而多元
本屆由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榮獲「卓越獎」,「臺北捷運環狀線第一階段公共藝術」是由Daniel Buren與Emmanuelle Moureaux所打造的色彩計畫,跳脫一般設置場域思維,將作品融入捷運空間的成果讓人驚艷;獲得「評審特別獎」的交通部高速公路局「國道5號宜蘭段公共藝術設置計畫」,藝術家羅萬照將挖掘雪山隧道時使用的全斷面隧道鑽掘機轉化為藝術作品,作品尺度具象化地重現建設過程的壯闊記憶與精神指標。
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超過30人團隊出席受獎,捷運局長鄭德發致詞時說,「這是一個歷經10年的公共藝術,也是把工程當成公共藝術在建」,捷運環狀線工程在設計一開始就將公共藝術導入,10幾公里的工程成為一個「走過、路過、開車經過都不會錯過」的「活的公共藝術」。鄭德發感性地說,「我們會帶著這個鼓勵繼續做下去,要做國家的公共工程藝術」。
「藝術創作獎」由李明道《自由呼吸》、豪華朗機工《波光之翼》、藝術家王千華與李偉晟《五公噸的垃圾》共3件作品同獲殊榮。彰顯藝術性與周遭環境結合的「環境融合獎」,頒發給以館藏書籍為空間對話靈感的「臺南市立圖書館總館新建工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以生態土牆營造多元校園「新竹縣竹北市東興國小校舍興建工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案」、以工程媒材營造獨特精神表現「國道5號宜蘭段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本屆新增的「藝術策劃獎」由融合動漫主題與卡牌遊戲,為觀眾帶來互動性藝術體驗的黃彥穎工作室,以及策展串聯臺北五處社宅基地,強調公共藝術創造性與參與性的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獲得。
此外,「民眾參與獎」及「教育推廣獎」的得獎計畫突顯了社會性與公共性的重要性,積極實踐公共藝術的扎根推廣,展現出創意及特色。獲獎計畫包括針對疫情期間的互動藝術探索「臺北市公共藝術實驗計畫 #限時動態」,為大眾帶來獨特的公共藝術體驗;國語實小的《穿越校園與大社區的多重生態劇場—化羽臺.南門口共學行動》,結合校內資源及社區夥伴,鼓勵居民共同探尋環境,激發多元互動;臺中市的社會住宅計畫透過居民故事的收集,創造出反映社宅情感與記憶的獨特藝術作品,展示社區的豐富歷史;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與國立臺灣大學卓越聯合中心則以美感教育、生態聆聽及創新教育等活動,強調深入公共藝術體驗的必要性。
「藝術實踐獎」則是鼓勵民間對公共藝術的投入,由玉山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與臺北市私立蒙特梭利幼兒園榮獲。玉山金控邀請國際雕塑家,將其總部轉變為藝術收藏空間,展現企業中藝術的價值;而藝術家林舜龍為蒙特梭利幼兒園創作的作品《銀河樹》和《河畔水邊相愛久久》,透過馬賽克和鑄銅浮雕的形式,營造出鼓勵教育與成長的氛圍,豐富幼兒園的文化體驗。
公共藝術除藝術表現外,也非常重視後續管理維護及行政溝通層面的執行力與積極性,本屆增設的「管理維護獎」及「興辦機關優良承辦獎」,即是為獎勵主動積極落實公共藝術設置計畫,以及為延續作品生命而用心努力的單位與人員。「管理維護獎」由國立中央大學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獲得。「興辦機關優良承辦獎」則由臺北市政府捷運局副工程師尹倩妮、臺中市動物保護防疫處副處長姜淑芳、台電公共藝術課長侯力瑋、臺中市西屯區東海國民小學教務主任張凱棠等人獲獎。
頒獎典禮現場邀請到新媒體藝術家知覺野人,透過AI運算打造獨特視覺饗宴,並由三稜鏡有限公司進行精彩的舞蹈表演,呈現出新媒體藝術和表演藝術在公共藝術中的無限可能。文化部表示,一件公共藝術平均需要花費2-3年的時間,不論是藝術家、執行小組、審議會委員或興辦機關,都要投注相當的心力才能完成,期待這些獲獎作品能深化公共藝術的社會影響力,激發更多創意,為國內公共藝術開創更為多元的未來。有關公共藝術獎相關訊息,請見「文化部公共藝術獎」網站(publicartawards.moc.gov.tw)。
網址: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2.aspx?n=105&s=228498
6. 史前館公共藝術作品『時間織軸』 榮獲第九屆公共藝術獎佳作獎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公共藝術作品『時間織軸』,從161件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第九屆公共藝術獎佳作獎。該作品由藝術家林介文(Labay Eyongc)創作,並藉由「編織記憶—拆毛衣」民眾參與工作坊,由參與民眾共同執行拆解、整經、配色製成作品材料,提供藝術家創作出有別於苧麻、香蕉絲等原民傳統織材的藝術亮點,訴說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作品設置於史前館一樓側廊木平台上,是觀眾最常駐足停留欣賞的藝術品。
林介文為臺灣花蓮太魯閣族藝術家,創作形式多元,包含金工、軟雕塑、空間裝置、公共藝術等,作品通常結合多媒材使用、空間運用及現代創新手法形塑其個人獨特風格。關於『時間織軸』這件作品,她表示,時間是醞釀任何文化最主要的元素,對於泛泰雅族的織布文化而言,時間也在其之上留下了不同層次的韻味。一般人對臺灣織布文化的了解最早追朔到荷蘭據臺時期,原住民用鹿角與荷蘭人交換毛線,使原本簡單的白和其他自然染色的顏色增添了正紅色,這個時期泰雅族人把大量的紅色運用在織布之上。國民政府接收臺灣開放宗教信仰,傳教士將美軍捐獻的物資發放給貧窮的原住民村落,當時的婦女們拿到毛衣之後不是拿來穿,而是拆了它,將毛線配色做成線球,然後織成Gabang(被毯)。這種回收毛衣製作的被毯還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Tambrigen”為交換之意。
史前館表示,從典藏品織布材質的演變,我們可以讀到時間與政治等因素,改變了原住民族傳統織布創作的模式,且不同時代的織品有著不同的樣貌,是當代文化復振很重要的文化資產。『時間織軸』是藝術家以這一段臺灣織布民族,編織材料的歷史進程進行的創作發想,歡迎民眾來館參觀。
文化部第9屆公共藝術獎自113年6月中旬徵件,針對110至111年間完成的公共藝術計畫進行評選,全國計有161案報名,其中45件作品進入複審,經由評審團實地勘查,確認作品與環境融合度、維護情形與現況,並聽取簡報及答詢,深入了解創作理念、意義及計畫效益後,決選出各獎項共32案得獎者。
《時間織軸》
創作年份:2021
作品材質:不鏽鋼、各式線材,複合媒材
作品尺寸:寬220cm、高220cm、深160cm
創作理念:
時間織軸捲著沾滿回憶的線
捲著祖先的智慧 捲著每個創新
和每次創新變成的傳統 時間之軸一直轉變
變成了五彩拚分的柔軟花朵 變成了羽化的蝶
自由的 沒有負擔
網址: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28666
7. 臺文館推出「捷克現當代文學展」 捷克作家珍貴文物首次來臺展出 聚焦臺捷共同足跡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文學館推出「打字機也會唱歌:捷克現當代文學展」,今(6)日舉辦開幕典禮。展覽呈現20世紀以來捷克現當代文學作家與珍貴史料,更與捷克文學館等多個捷克文化館舍合作,將米蘭.昆德拉等重要作家的手稿、珍貴刊本、照片與器物帶到臺灣展出,同時介紹捷克與臺灣的文學互譯與對話,是歷來最完整的捷克文學大展。
開幕典禮現場,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陳瑩芳、捷克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大衛.史坦格(David Steinke)、摩拉維亞圖書館館長庫比切克(Tomáš Kubíček)、麋鹿出版社創辦人湯瑪士.瑞杰可(Tomáš Řízek)、國立政治大學斯拉夫語系系主任林蒔慧、作家洪明道等各界貴賓到場。開場由捷克文學館館長特助暨小說家愛麗絲.薩伊塔洛娃(Alice Šajtarová)、臺灣作家曹馭博在臺南愛樂的樂聲下,朗誦捷克作家雅羅斯拉夫.塞佛特(Jaroslav Seifert)及臺灣作家李敏勇的詩作,現場迴響熱烈。
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表示,「打字機也會唱歌:捷克現當代文學展」是今年文化部與捷克合作的第三檔大型交流活動,出訪捷克參與「作家閱讀月」時,對於臺灣與捷克文學的緊密連結有更深刻的體驗,也感受到彼此的友好情誼。同時在捷克如何完整蒐集作家所有翻譯作品、推動文學外譯等各方面獲益良多,也希望觀眾透過本次展覽,理解臺灣、捷克絲絲相扣的文學與文化脈絡。
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陳瑩芳表示,臺文館成立初期即與捷克文學界建立密切關係,促成譯者駐村、文學外譯等交流計畫。「打字機也會唱歌:捷克現當代文學展」是Team Taiwan和Team Czech Republic共同策展的成果,不僅介紹大家熟悉的捷克作家,也介紹1980年後許多尚未引進中譯本的年輕作家,以最全面、完整的方式向大家介紹捷克文學的發展。
捷克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大衛.史坦格分享「打字機」對於捷克文學的重要性,以及當時利用打字機秘密出版的艱辛歷程。希望本次的精彩展覽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讓臺灣觀眾認識臺灣與捷克相似的歷史情境,及臺、捷文學之間豐沛的情感與能量。
摩拉維亞圖書館館長庫比切克談到,文學能超越國界,是促進人們相互理解的橋樑。閱讀臺灣文學時,能意識到無論是看待世界的方式,或是捍衛生存、自由權利時所付出的努力,與捷克文學都是如此相似,期待捷、臺文學能有更多交流合作。
捷克文學館館長斯特利(Michal Stehlík)特別為典禮準備書面致詞,由館長特助愛麗絲.薩伊塔洛娃代讀。斯特利說,自19世紀至今,文學家在捷克的歷史演變中扮演關鍵角色,也被視為社會良知,他們不僅擁有文學才華、想像力和詩意,也透過文學展現捷克的道德與民主價值。
現年93歲的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瑪(Ivan Klima),更以錄影方式現身,為臺灣觀眾致上問候。希望觀眾在展覽中感受到啟發和智慧,進而產生更多閱讀捷克文學作品的動機。
近年來不論是外交、科技或是文化交流層面,臺灣、捷克皆有深厚友誼,「打字機也會唱歌:捷克現當代文學展」便是在此機緣下,透過介紹捷克現當代重要的作家作品,帶領臺灣讀者從文學認識捷克的社會與歷史,進而深入理解捷克從民族認同、極權壓抑到走向民主自由的發展歷程。不論是國人熟悉的卡夫卡、哈謝克、米蘭.昆德拉,或是對捷克當代文學影響深遠的赫拉巴爾、伊凡.克里瑪,甚至成為民主化之後第一任總統的劇作家兼詩人瓦茨拉夫.哈維爾,這些璀璨的捷克文學作家,都值得臺灣讀者認識與閱讀。
捷克歷經1968年「布拉格之春」運動失敗之後,國家進入所謂的「正常化階段」,作家遭到監視、作品遭到查禁,許多知識份子走入地下文學,以秘密出版等形式對抗極權政府;也有許多作家流亡海外,以書寫、出版等行動持續為捷克文學發聲。面對禁錮與壓抑,捷克文學歷經了與臺灣文學極為相似的道路,也較受到全世界更多的注目,「打字機」在捷克地下文學中扮演重要角色,當作品無法出版,思想受到禁絕,捷克作家便將作品以打字稿的方式在地下流通,以躲避當權者的查緝。本次展名「打字機也會唱歌」,便是將這類地下文學行動賦予詩意想像,打字機敲打出的文字化為旋律,鼓舞著人們將追求自由民主的渴望付諸實現。
本次展覽在鄭得興老師前期學術研究的基礎上,得以牽線讓臺文館相當難得地向捷克文學館、摩拉維亞圖書館、摩拉維亞博物館等多個捷克文化館舍,借展多筆重要作家文物,當中更有許多是第一次於亞洲展出,包含赫拉巴爾個人的打字機與打字稿、米蘭.昆德拉的作品有聲書,伊凡.克里瑪遭秘密警察跟蹤的檔案,或是由海外流亡出版社「68出版社」所印行的捷克文學海外版書籍等,這些文物都可見證捷克文學所走過的堅毅步伐。同時,也有許多臺灣作家的手稿、刊物,呈現捷克文學長久以來與臺灣文壇間的交流影響,例如國立臺灣圖書館所典藏的《明日》雜誌,刊登了1930年由黃天海(筆名孤魂)翻譯的捷克恰佩克劇作〈蟲的生活〉,是捷克文學翻譯引介進入臺灣的開端。
「打字機也會唱歌:捷克現當代文學展」即日起至2025年3月2日,於臺文館展覽室D展出。此外,臺文館還規劃電影放映、作家講座、偶戲、童話體驗等一系列文學推廣活動,鼓勵觀眾走入捷克文學的世界,參與臺捷文化匯集的盛宴,歡迎有興趣的觀眾持續關注臺文館官網及FB粉絲專頁。
「打字機也會唱歌:捷克現當代文學展」
地點:國立臺灣文學館展覽室D(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時間:即日起至2025年3月2日,週二至週日09:00-18:00(每週一休館、逢國定假日照常開館,翌日休館)
網址: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28675
8. 《傾巢而出的可能性》! 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辦理青少年聯合創作成果展,展現青年學子創作能量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為推廣青少年藝術文化近用,辦理「少年家當代藝術體驗」,匯聚金工、機械、繪畫、行為等當代藝術領域,由藝術家康立穎、蕭聖健、蔡宗祐與葉子啓指導,帶領青少年探索藝術的無限可能。12月7日於臺南生活美學館新世代藝術實驗室舉行聯合成果展《傾巢而出的可能性》,並結合青少年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大學生的創作能量,共同呈現藝術與建築的交融與對話。
開幕當日(7日),工作坊學員及老師齊聚現場,互相分享工作坊期間的學習與創作心得,欣賞展間呈現的一件件作品,開心與親友介紹工作坊體驗過程有趣的故事。動態影像有行為藝術家葉子啓老師在工作坊中,引領學員進行創作思維的實踐,更為展覽現場注入更多動態魅力。
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黃瓊瑩館長表示,本次聯合成果發表展覽是本館推廣文化近用政策的實踐,不僅展現今年9月至11月於假日辦理的當代藝術體驗工作坊成果,更邀請建築學系師生參與,激盪出多元創作的可能性,展現青年學子的創作熱情與活力。
《傾巢而出的可能性》展覽自即日起至明年(114年)2月9日於臺南生活美學館新世代藝術實驗室展出,邀請民眾親臨現場,感受青春創意的豐沛能量。更多詳情請關注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官網及臉書粉絲專頁。
聯合成果發表展覽《傾巢而出的可能性》
時間:即日起至114年2月9日,9時至17時 (週一休館)
地點: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新世代藝術實驗室
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網站 http://www.tncsec.gov.tw
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ncsec
網址: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28678
9. 2024世界人權日 傳唱自由人權
文化部國家人權博物館於今(7)日於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白鴿廣場舉辦「2024年世界人權日典禮」,總統賴清德、文化部長李遠、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行政院人權及轉型正義處副處長石樸、立法委員張雅琳、政治受難者前輩陳顯宗、政治受難者及家屬約120人出席。
典禮中,文化部長李遠特別頒發文物捐贈感謝狀,向致力保存人權史料的捐贈者致意,表彰他們對豐富國家館藏及見證歷史的重要貢獻。此次出席的文物捐贈者計有政治受難者前輩周順吉;政治受難者家屬呂錦芬、洪雪文、洪雪華、劉美蜺、吳碩庭、蔡宜君、魏新奇、魏筠;以及田秋堇、李勝雄、劉明憲等12人。
總統賴清德致詞時向所有為人權付出的政治受難者及家屬,致上最深的敬意,並強調錯誤的歷史絕對不能再犯,臺灣的民主道路也絕對不能回頭。總統賴清德也以此次出訪馬紹爾群島、吐瓦魯及帛琉等太平洋友邦國家為例,重申要讓世界看見臺灣的民主典範,也是促進全球和平穩定、繁榮發展的關鍵力量。
總統賴清德表示,臺灣經歷了長達38年的戒嚴時期,對社會和經濟造成巨大的傷害,政府需要以勇氣面對過去的錯誤,讓臺灣社會站在真相的基礎上進行和解與修復。轉型正義是邁向未來的重要基石,必須面對過去的傷痛,發掘真相,了解歷史,從中汲取教訓,才能讓臺灣社會更加團結、更有力量。總統賴清德並以今年7月15日解嚴紀念日視察國家檔案管理局政治檔案開放應用情形為例,強調政治檔案開放的必要性,政府各部會應積極協助社會了解戒嚴時期的歷史,讓更多人看見過去的真相,並促進社會對話。「唯有如此,才能邁向真正的民主,達成真正意義上的轉型正義」。
文化部長李遠表示,從臺灣奪得世界12強棒球賽冠軍,到近年臺灣各行各業屢屢在世界獲得矚目,臺灣走到如今的亮麗、民主、自由的時代,是所有受難者前輩忍受很長一段威權統治、失去自由甚至生命所換來的,「許多前輩年齡跟我一樣,表示他們在唸初中時就受難」。李遠說,文化部除了持續努力《不義遺址保存條例》加速立法通過、中正紀念堂的轉型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加速搜集,並且透過各種方式,將這段漫長歷史中傷痛的故事,透過各種方式傳播出去,不管是近日許多白色恐怖相關的電影、文學作品等,「藝術作品是將這些故事永久保存下來,並且讓一代代人看見最好的方式」。李遠也向所有受難者及家屬致敬,「臺灣走到今天,是大家的努力,我們永遠不能忘記」。
已高齡97歲的五十年代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前輩陳顯宗表示,自己在1950年遭逮捕後被判刑12年,先後到過保密局南所、青島東路3號軍法處看守所、內湖新生總隊等處,並關押於綠島新生訓導處。儘管這段歲月充滿痛苦,但與難友間建立的深厚情誼,成為彼此度過那段艱難時刻的重要支柱,出獄後大家仍經常透過電話關懷彼此,維繫這份難得的情誼。
陳顯宗前輩在綠島新生訓導處服刑期間因為土木測量專長,被編入營繕組,憑藉自身的土木技術,在綠島山頭水源處架設引水道,當時因為沒有塑膠管,所以改利用竹子和鐵絲等材料製作,將水源引入新生訓導處的菜園,讓生產班的難友無需再辛苦上山挑水,他因此在1962年出獄後收到新生訓導處處長唐湯銘頒贈的獎狀。陳顯宗前輩始終珍藏著這些見證新生訓導處存在的重要史料,他將捐贈給人權館,希望透過這些具體的物證,讓更多民眾瞭解歷史,看見白色恐怖時期受難者的生命故事,珍視今天得來不易的自由與民主。
典禮最後由饗樂樂團演奏5首戒嚴時期的禁歌〈燒肉粽〉、〈補破網〉、〈望春風〉,並由政治受難者前輩陳欽生、簡中生、劉秀明,以及家屬高英傑、吳文慧、歐陽煇美一同合唱寓意深遠的〈望你早歸〉,揚聲歌詠〈美麗島〉,象徵在自由、民主的氛圍下,破除禁錮,自由高歌。
人權館表示,作為人權與歷史教育的基地,在世界人權日前夕以自由歌聲向受難者致敬,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徵意義。人權館景美園區今(7)日也邀集具有相同人權理念之相關組織、團體、出版社、文史工作者等,舉辦人權市集,並搭配人權藝術生活節精彩的表演藝術節目,與民眾互動,期待能讓更多民眾接近及認識臺灣在地歷史,帶動社會省思及公共對話,守護全民共同的民主與人權價值。
網址: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2.aspx?n=105&s=228687
10. 「追尋自主光彩-鄭瓊娟۰鍾桂英۰黎蘭的女性藝術心橋」展覽 看見創作者的生命能量
文化部所屬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辦理「追尋自主光彩-鄭瓊娟۰鍾桂英۰黎蘭的女性藝術心橋」展覽,展出鄭瓊娟、鍾桂英與黎蘭三位資深藝術家的18件畫作與生活美學物品若干,12月7日下午於美學館「美學堂」舉行開幕式以及藝術座談,由策展人白雪蘭主講: 「追尋自主-鄭瓊娟·鍾桂英·黎蘭的藝術之路。」
國立清華大學藝術文化總中心美術館謝佩霓館長、前新竹市文化局張馨之局長、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學院前院長徐秀菊教授、臺灣社區營造學會前理事長洪德仁醫師賢伉儷、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江志正教授、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曹筱玥教授、臺灣工藝之家協會謝嘉亨理事長、臺灣工藝發展協會羅香珍顧問、新竹女中林桂鳳校長、安鼎行銷藝術有限公司陳翠萍總監、中華世界客家婦女協會榮譽顧問劉玉蘭女士、關帝廟基金會江明珠執行長、竹科管理協會李道霖秘書長、蔡慧嬌校長、張淑玲校長、藍惠美校長、藝術家錢文屘、張運美、陳主晨、蕭在淦、蔡瑜真、范癸連及周進霖以及此次受邀參展藝術家黎蘭偕同家人、親友、學生皆盛裝出席。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葉于正館長代表文化部向參展藝術家及藝術家的親友致意,致詞中表示:「連結公會堂103年及新竹女中100年歷史,本館委請白老師策展將藝海揚芬三位近百歲女性藝術家,如何對抗現實世界之不平,仍想望人生美好,以藝術四面八方建立心橋,後現代以潛意識力量,將阻礙變成無礙及吾愛,產生自由自適的純淨狀態。」感謝三位藝術家為後進立下良好的典範。
國立清華大學藝術文化總中心美術館謝佩霓館長致詞表示:「女性撐起半邊天,三位女性藝術家在盡到照顧家人、家務後在藝術耕耘仍有很好的成績」。前新竹市文化局張馨之局長表示:「策展人白雪蘭老師對藝術家的研究相當投入,帶我們認識這三位用生命投入創作的藝術家,將這麼好的展呈現帶給新竹市民高度的藝文饗宴。洪德仁理事長:「以醫療及社區營造切入女性在各行各業之突出傑出發展,支撐了社會建構,三位女性藝術家心理素質高,來自新竹女中及個人修為,值得一看之展覽。」
黎蘭老師的大兒子黃心侃代表母親上台,分享了母親有勇氣自己去投考新竹女中、師大美術系,在李石樵、李澤藩老師的引導與自己的堅持下擁有不錯的成績,對於小時候的深刻印象是母親在忙完一天的家務之後會爭取時間創作,自己在一旁磨墨協助母親。鄭瓊娟老師的姪女蔡宜容女士致詞聊起民國77年在一次出差日本的機會與這位母親最親愛的小妹鄭瓊娟見面,帶了一本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出的畫冊前去拜訪鄭瓊娟阿姨,鼓勵阿姨回臺發展。
策展人白雪蘭女士於開幕式後的藝術座談,以「追尋自主-鄭瓊娟·鍾桂英·黎蘭的藝術之路」為主題,介紹3位資深藝術家,適逢國立新竹女子高級中學創校一百週年,自創校以來培育無數優秀人才,本次三位資深藝術家皆是畢業自新竹女中,黎蘭老師更獲頒「傑出校友」。生長於50、60年代風氣保守的臺灣社會,三位藝術家在面對傳統婚姻與性別角色的束縛、仍能保有志於習藝創作的歷程中,展現生活的體悟、自由的意志與奔放的生命能量。
展覽自即日起至至114年3月2日,展出三位藝術家各6件精選畫作搭配生活物件、情境佈置,詮釋三位女性藝術家的生命歷程,期待可以拓寬社會對家庭、女性、自主議題的討論與理解,她們的作品中都存在著個人的生命片段,不論是故鄉的記憶、成長的日常、家庭的歷史,透過回溯、反思與詮釋,讓大眾讀懂畫家心靈的向度,感受她們存在的真實,進而尊敬她們的藝術成就。
配合展覽也精心於假日下午時段規劃四場推廣活動,113年12月21日、114年1月11日辦理以三位展出藝術家各自代表的精神-「跌宕、金燦、堅韌、瑰麗、追求、詩情」為創作元素的花藝創作工作坊2場,報名費200元;114年1月5日「彩塩紓壓創作」、114年2月16日「藝術拼貼創作」,藉由視覺藝術創作,引導參與學員探索自我內在的能量,學習運用藝術創作來自我照顧與統整內在,報名費100元。有興趣的民眾歡迎上網報名 https://www.nhclac.gov.tw/。
網址: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28736
- 人工智能助長假商店威脅 消費者該如何保護自己?
假期購物詐騙猖獗,AI技術助長假商店威脅。(圖片來源:freepik from freepik)
行動裝置上的網購風險
隨著假期購物季的到來,越來越多消費者透過行動裝置進行網購,這也成為網絡犯罪分子的主要目標。根據兩家網絡安全公司的最新報告,今年假期購物季期間,假商店網站、欺詐性域名和遭破壞的電子商務平台等威脅,對消費者和商家構成了巨大挑戰。倫敦的網絡犯罪干預與數字風險保護公司 Netcraft 公布的報告顯示,2024 年 8 月到 10 月期間,假商店數量較去年同期增加了 110%。Netcraft 軟體工程主管 Will Barnes 表示:“這種情況每年都會發生。”報告預測,隨著假期高峰的到來,假商店的數量將在 11 月創下新高。
假商店背後的技術推動力
假商店的數量激增,背後的推動力來自威脅行為者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根據 Netcraft 的報告,威脅行為者正利用大型語言模型(LLM),生成專業且吸引人的產品描述和網站內容。這些模型被用來重新撰寫或完全虛構產品描述,使得假商店看起來真實可靠,甚至能提升搜索引擎的排名。相較於以往簡單抄襲或空白的商品描述,如今的假商店內容更加精緻,增加了受害者受騙的可能性。同時,LLM 的應用還讓威脅行為者能夠快速生成高質量的產品圖片和更具說服力的銷售話術,極大地縮短建站時間,並提高詐騙效率。
假商店的產業化運作
這些假商店並非隨機出現,而是有組織、有規模的產業化運作結果。Netcraft 的報告指出,大陸的電子商務技術平台 Shopyy 是數萬個假商店的來源。該平台為零售商提供建站、推廣和支付解決方案,但其便捷性也被網絡犯罪分子濫用。Shopyy 還提供域名註冊和主機服務,進一步降低了假商店運營的技術門檻。Netcraft 報告顯示,2024 年 4 月以來,Shopyy 驅動的假商店數量持續增加,僅 11 月中旬的三天內就新增了超過 9,000 個假商店域名。這些網站常模仿知名品牌,利用品牌的信任度吸引消費者,卻提供假貨或根本不交付商品,對消費者造成直接損失。
網絡犯罪的新型手段
假商店只是網絡犯罪的冰山一角。隨著技術進步,威脅行為者正使用更高級的工具和方法,對電子商務平台和消費者發動攻擊。FortiGuard 實驗室指出,今年假期購物季,網絡犯罪者利用人工智能生成更逼真的釣魚郵件、複製網站和執行遠程代碼攻擊(RCE),以獲取未經授權的訪問權限。例如,威脅行為者使用 AI 工具如 ChatGPT,自動生成模擬銀行或零售商合法通信的釣魚郵件,並且可以根據成功率快速調整策略,進一步提高詐騙效率。此外,攻擊者還利用“算法污染”手段,操縱電子商務平台的定價系統,造成價格異常或庫存混亂,給商家帶來經濟損失和品牌危機。
消費者與商家的應對策略
在假期購物季期間,消費者和商家需共同努力,以應對日益複雜的網絡威脅。消費者應注意檢查網站的真實性,包括檢查網址、付款方式和評論,避免在不明來源的網站購物。同時,採用多因素驗證(MFA)和更強密碼,能有效保護帳戶安全。商家則需要加強對平台 API 的監控,以防範異常行為,並採用先進的網絡安全技術,確保消費者的數據和交易安全。
長遠的挑戰與建議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和網絡犯罪技術的不斷進步,假期購物季的威脅將變得更加複雜。商家需要持續投資於網絡安全基礎設施,消費者則需提升數字素養,學會辨別潛在威脅。雖然假期購物的便利和吸引力難以抵擋,但謹慎的消費態度和技術防範措施,將有助於減少風險,保障網購體驗的安全和愉快。
(資料來源:電子商務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