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化部表演藝術金三角扶植升級 「臺灣品牌團隊計畫」即日起開始受理
文化部2013年起推動「臺灣品牌團隊計畫」,支持協助具有展演規模能量及專業發展的演藝團隊永續經營,文化部今(26)日公布2025年徵選計畫,自即日起受理申請。文化部表示,文化部長李遠上任後,提出重新盤點補助演藝團隊營運資源規劃,針對構成補助金三角的「臺灣品牌團隊」、「Taiwan Top團隊」、「地方傑出團隊」,除各增加支持力度,由文化部主政的「臺灣品牌團隊」也整合部分國際交流資源及放寬規定,期待鼓勵更多具營運規模的團隊加入品牌團隊行列,並持續擴展進軍國際能量。
文化部表示,為使演藝團隊穩定營運以專注於專業人才培育及創作發展,文化部與國藝會、地方政府長期分工合擊,就「臺灣品牌團隊」、「Taiwan Top團隊」及「補助地方政府扶植傑出演藝團隊」3層面計畫健全表演藝術生態。李遠上任後,除持續拜訪表演藝術團隊了解實際需求,並與國藝會進行多次研商,針對3個補助層次規劃提高總補助額度。
文化部指出,以2024年補助額度分析,由文化部主政的「臺灣品牌團隊」總補助1.2億,共補助6團;「Taiwan Top團隊」共1.5億,補助90團;「地方傑出團隊」3991.3萬,補助120團。文化部規劃2025年在「臺灣品牌團隊」增加3000萬、「Taiwan Top」增加3000萬及「地方傑出團隊」增加500萬,期盼以更多的支持提升補助團隊數,並持續增加各層次補助團隊的能量,進一步創造提升團隊向上流動及作為國家文化名片的可能。
新修正「臺灣品牌團隊計畫補助作業要點」刪除團隊應立案滿10年規定,以及整合與放寬國際交流計畫形式,包含受國際藝術節邀演、辦理工作坊、赴國際參與共製計畫等交流計畫,都將成為「臺灣品牌團隊」的補助內容。文化部指出,補助要點修正希望鼓勵更多營運規模及藝術能量成熟的團隊可加入臺灣品牌、減少團隊必須個別申請國際交流計畫的繁複行政工作,也期待入選品牌團隊能更具國際展演能量及國際識別度。
至於同樣增加補助資源的「Taiwan Top團隊」將由國藝會主政,文化部指出,透過近年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英國愛丁堡藝穗節等國際知名藝術節,以及今年巴黎文化奧運經驗,臺灣的中小型、中壯團隊亦展現豐沛及進軍國際能量。期待透過更多的資源投入,增加補助此類型團隊的力度,並研擬加碼獎勵優秀團隊,進一步培植跨入成為「臺灣品牌團隊」的可能。
文化部強調,在表演藝術補助金三角以外,文化部亦持續透過多元、策略性補助計畫,如配合國家語言方案,規劃「鼓勵表演藝術台語內容產製」;為疫後振興訂定「鼓勵團隊至偏鄉巡演計畫」;強化對兒童劇團演出的扶植;因應文化幣適用年齡下修政策,研擬鼓勵團隊提出針對青少年觀眾製作演出;補助團隊尋找合法倉儲租用空間;補助多元類型的表藝相關計畫;扶植青少年藝術家發展;透過媒合團隊駐館及補助縣市場館營運,進而使館、團合作發揮最大效益等,鼓勵團隊維持及提升創作能量。
文化部表示,「臺灣品牌團隊計畫」自即日起至12月25日受理線上申請,相關資訊請至文化部獎補助資訊網(http://grants.moc.gov.tw/Web/)查詢,或洽文化部藝術發展司表演科范小姐,02-8512-6536。
網址: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27918
2. 竹美館巢兼代季刊第16期「轉譯土地: 聆聽馬祖嶼, 魅力藝游島」出版 開放線上閱覽
文化部所屬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的《巢兼代》季刊自2021年四月創刊號發行以來,已出版至第16期,從文資修復、青年返鄉、走讀臺灣、向海致敬、國家語言整體發展、地方創生飲食文化、文化體驗等不同的主題觀點切入,全面呈現在地豐富的人文地景資源。第16期主題為分享母語的聲音,「用本土語言說出土地的故事」。臺灣多種本土語言正瀕危,語言和文化緊密相連,更攸關身分認同,如果不把母語找回來,消失的不只是聲音,更是集體記憶的流失,需要有愈來愈多的團隊投入母語保存與轉譯的行動。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葉于正館長表示:「本期探訪的各個團隊,共同關心的是本土語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惟有當本土語言自然地在多元場域發聲,我們才真正找回母語和自己的故事。其中『性別平權』專欄特別邀請林奠鴻老師談談社區營造中的女力,相當具有建設性及永續力。相信只要不斷走在母語路上,本土語言盛放和語言平權的未來將不再是夢。」
第16期刊物讓我們看見本土語言的推動,在各個場域都有機會用創新行動如田野調查、主持、戲劇、走讀、美術課,甚至老屋修建,創造無可取代的價值,創作時運用母語,每個語言獨有的氣口(khuì-kháu)都是創作養分,線上閱覽可至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網站https://www.nhclac.gov.tw/查詢。
網址: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28040
3. 114年「文化部鼓勵表演藝術台語內容產製計畫」開放申請 以表演藝術助力國家語言傳承
文化部自即日起至113年12月27日止,開放114年「文化部鼓勵表演藝術台語內容產製計畫」徵件,歡迎各表演藝術團體踴躍提案。
為推動以表演藝術傳承臺灣語言文化,本計畫自112年起鼓勵表演藝術團體製作或演出以台語發音的表演節目,希望未來民眾想進劇場欣賞演出時,有更多元的語言節目選擇,也期待觀眾透過表演藝術認識台語文化,或進而成為日常語言。
113年計畫共支持78個團隊於全臺演出適合兒少及全齡型台語節目,創作題材來源廣泛,涵蓋傳奇故事、童話、歌謠、兒童繪本及IP動畫改編等,許多表演節目亦跳脫單一表演形式的呈現,而是融合戲劇、舞蹈、音樂、視覺、馬戲、多媒體等藝術元素,讓觀眾感受更具多樣魅力的台語表演節目面貌。
114年計畫採線上報名,歡迎團隊以多元題材創作或演出台語表演節目,共同透過表演藝術營造國家語言永續發展環境。詳情請至文化部獎補助資訊網(http://grants.moc.gov.tw/Web/)查詢。如有相關問題,請洽聯絡窗口吳小姐(02-8512-6549)。
網址: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28083
4. 113年文化幣使用期限倒數1個月 使用撇步教你越用越划算
文化部113年發放16-22歲每人1200點文化禮金,使用期限將在12月31日截止,文化部特別提醒,請青年朋友把握最後1個月時間,至文化幣APP領取使用;同時,文化部也持續分析後臺大數據,提供如何越用越多的秘訣撇步,鼓勵還沒領、還沒用完的青年朋友趕緊衝一波。文化部表示,文化禮金自113年起常態化發放,自1月20日發放至今,已有123.8萬名青年領取,領取率達82%,使用金額逾12.2億元,領取使用率達82%。
文化部指出,文化幣可於全臺超過1.8萬個消費點使用,進行多元的藝文體驗及消費,包含實體書店買書、看國片、看表演、聽音樂會、手作DIY、逛博物館等。也有各種優惠加碼,例如廣受好評的「獨立書店2點送1點」、表演藝術青年席位「5折自由座」,讓青年朋友輕鬆省;近期還有國片專屬的「金馬套餐」,同學相揪一起看電影,其中1個人使用文化幣消費總計350元以上,就可以獲得200點回饋,再抽金馬福袋。
文化幣用完或快用完的青年朋友,也可以透過邀請碼再賺文化幣,只要邀請2名新朋友成功領取文化幣,即可獲贈30點文化幣,之後每成功邀請1名朋友,可以再獲得10點,回饋無上限,歡迎大家趕緊找出身邊還沒領文化幣的朋友。
文化部也特別從大數據分析,整理出3大使用撇步。撇步1「善用加碼優惠」,趁課餘安排一趟花蓮之旅,除原本的文化禮金,再加碼領到1200點花蓮文化幣,等於2400點暢遊花蓮,感受獨特的藝文氛圍;或是透過疊加「獨立書店2點送1點」、「5折自由座」、「金馬套餐」,讓手上的文化幣越多越多。
撇步2出外靠朋友,MBTI認證的「E人」同學,請大方運用「新朋友邀請碼」、「國片多人同行」,聯繫同儕感情之餘,更賺到滿滿文化幣;撇步3「精打細算」,剩下一點點文化幣可以巧用150點去二輪戲院看國片、100點買一本書、50點也可以去博物館看展覽,把文化幣花到一點也不剩。
文化部指出,113年文化幣的領取資格為出生日期在91年1月1日至97年12月31日,具中華民國國籍或符合資格的外國人士,手機下載文化幣APP完成註冊,再點選領取成年禮金,輸入個人資料通過驗證後,即可立刻領取、使用1200點文化幣。沒有手機的青年朋友,也提供洽詢客服申請紙本QR-code即可消費的方案。
文化部提醒,加碼的花蓮振興文化幣一樣可使用到今年年底,符合113年文化幣領取資格且未曾領過花蓮文化幣的16-22歲青年,到花蓮文化幣藝文消費點出示APP會員條碼及身分證件,經消費點驗證身分後,就可以馬上領到1200點花蓮振興文化幣,可以在花蓮買書、看國片、看表演、參加體驗及小旅行等。
網址: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2.aspx?n=105&s=228095
5. 匠心巧工 共融永續 「2024工藝之夢特展」新光三越信義新天地A9盛大登場
工藝因應生活需求而生,注入匠人頂真精神、生活美學意識、歷史背景、文化傳承使命及融入自然環境永續概念等元素,轉化為多元豐富創新的工藝創作品,呈現臺灣最在地的文化元素及傳統特色,亦是人們日常生活型態、美學價值與經濟行為的映照。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工藝中心)秉持推動臺灣工藝、培育工藝人才及擴散工藝創新的協作精神等立意,辦理臺灣工藝獎,攜手「財團法人新光三越文教基金會」舉辦「工藝之夢」特展迄今已逾三十年,是臺灣工藝界每年度最為引頸企盼的活動盛事。
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表示,「自然、循環、永續」是目前全球共同關切的議題,工藝創作者將創作理念轉譯再融合美學觀點,呼應當代思潮的寶島百工們,秉持著專一和初心與時俱進地活化傳統工藝,並有許多工藝師、協會團體及品牌公司等長期致力提升臺灣工藝專精技術及建構協作平台,推廣微型工藝融入生活環境,推動共榮永續概念,形成良善的產業循環和文化反饋等精彩內容都將完整呈現。
工藝之夢特展即日起於新光三越信義新天地A9的9樓登場,展出內容包含2024年「國家工藝成就獎」染織藝師陳景林代表作、「TCA臺灣工藝獎」58件創作獎得獎作品、5件協作獎獲獎案及「臺灣綠工藝品牌」50組認證作品,並有特別工藝主題展覽區,邀請徐橘喵陶藝、花蓮玉里家具職人團隊木想傢及木箔創作家呂珮如共同展出。除精彩展覽外,還有「新藝商號」工藝主題市集及12種「好玩藝設計講堂」等豐富內容,並邀請「地景氣味研究室」營造展場沉靜香氛,透過精緻手作與細膩的感官體驗打造獨特的生活質感,邀請您蒞臨展覽現場感受臺灣當代工藝新視野並體驗生活工藝的美好,更多展覽訊息請至臺灣工藝獎網站(https://tca.ntcri.gov.tw/)或工藝中心官方臉書(facebook.com/ntcrintcri)查詢。
首展:2024年11月28日至12月10日11:00-21:30 (12/10開放至18:00止)
開幕:2024年11月28日下午2時
地點:新光三越臺北信義新天地A9 9樓
地址:臺北市信義區松壽路9號
續展:2024年12月20日至2025年1月1日11:00-22:00
地點:新光三越臺中中港店10樓
地址: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三段301號
網址: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27639
6. 臺文館文學走讀「灌溉理想種子:楊逵的文學花園」12/8登場
國立臺灣文學館為推廣臺灣文學,近年積極開發文學走讀路徑,透過小旅行來親近作家與作品。今年臺文館則再次協同走讀知名品牌「島內散步」,於年末共同推出「灌溉理想種子:楊逵的文學花園」全新企劃。這場走讀活動將探訪楊逵的生活軌跡,帶大家回溯臺中1920年代的樣貌、社會文化運動舞臺,以及那些赫赫有名的地景,活動將於12/8(日)正式登場!
國立臺灣文學館表示,文學小旅行今年邁入第四屆,臺文館與島內散步將文學與地景相連結,期待人們能在熟悉的生活風景中,了解曾經上演的文學故事,感受文學即生活、生活即文學。除了全新推出的臺中「灌溉理想種子:楊逵的文學花園」,今年還復刻兩條人氣走讀路線:臺南「集合吧!府城時空旅人」,以及臺北「尋找臺北的文青搖籃」。12月初連續三個週末,這些深藏在街區巷弄裡的文學故事,都等著觀眾一起來探訪。
談到楊逵,一般民眾最熟悉的可能是曾在國文課本讀過的〈壓不扁的玫瑰〉(〈春光關不住〉),這篇文章讓楊逵成為日治時期作家中,被選入教科書的第一人。不過楊逵在臺灣的痕跡,並不只有如此。農耕、文學創作、社會運動,是楊逵一生中長久奉行的三種行動;他對普羅大眾的高度關懷,成為他創作文學的重要動機。懷抱「人道社會主義」的楊逵,將農耕視為養活自己的經濟支柱,期待透過文學喚起眾人意識,並同步投入社會運動讓改變真實發生,開創出他嚮往的文學花園。現今臺中一中校門對面的停車場,正是楊逵與年輕學子們互動、討論本土青年文學的「一陽農園」;而在地人的共同生活記憶——臺中公園、中央書局,也都曾有楊逵的身影。
在文人淡泊的日常生活中,為何臺中知名酒家的雞肝經常出現在楊逵的餐桌上呢?原來那是來自楊肇嘉的好意。曾聘請楊逵撰寫《回憶錄》的楊肇嘉,為了患有眼疾的楊逵之子,請醉月樓每天送雞肝給楊家。當眾人疑惑「文人怎麼吃得起醉月樓雞肝」之時,不難看出楊逵的人際網絡,也能重新從互動中看見楊逵的行動與個性。
「臺灣文學」其實就是臺灣人的日常生活呈現。這一回,臺文館與島內散步將帶領讀者跟著楊逵的文字,回到殖民地時期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的大時代。透過他和當時的文人、友人的互動與連結,重新看見楊逵在時代的浪潮上,如何從生活實踐理想,成為將創作結合社會運動實踐者的最佳典範。
北中南三場次即日起開放報名,歡迎喜歡藝文活動、熱愛拍照、鑽入小巷聆聽地方故事的觀眾參加。名額有限、售完為止,售價及報名詳情請上島內散步網站查詢。
臺中|灌溉理想種子:楊逵的文學花園
場次時間|12/8(日)14:00-16:00
報名詳情|https://walkintaiwan2.pse.is/6plgx7
同場加映經典人氣文學路徑小旅行
臺北|尋找臺北的文青搖籃
場次時間|12/1(日)14:00-16:00
報名詳情|https://walkintaiwan2.pse.is/6plgy3
臺南|集合吧!府城時空旅人
場次時間|12/15(日)14:00-16:00
報名詳情|https://walkintaiwan2.pse.is/6plgz4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文學館
協辦單位|楊逵文教協會
執行單位|島內散步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
網址: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28250
7. 典藏開卷「舊是潮」:穿上復古衣著來看展
走入「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古蹟修復再利用的建築空間,欣賞當期展覽「典藏開卷:日治時期寫真帖中的臺灣」裡百年前的歷史影像,帶給觀眾的不僅是影像當中的故事,更是空間由時光沉澱而生的獨特觀展體驗。為歡迎民眾一同感受由時光沉澱而生的展覽與空間氛圍,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將推出「舊是潮」拍照抽獎活動,活動由12月7日至31日,只要穿上配合展覽與建築氛圍的服裝並於攝影中心拍照打卡,就能夠參加抽獎。歡迎民眾在深具歷史感的觀展氛圍下,發揮自己的創意,透過鏡頭找尋屬於自己的「舊是潮」!
換上你的dress code 來展場拍張OOTD (今日穿搭)
整個展場都是你的攝影棚!「舊是潮」活動期間,民眾只要穿搭與「典藏開卷」展覽與空間氛圍的衣著,於展覽或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古蹟建築空間拍下自己的穿搭照,並於臉書打卡或IG限動標記「@ncpi_taiwan」;出示服務台後,即可參加抽獎,有機會將攝影中心展覽專輯和最潮的設計文創紀念品帶回家!
從典雅的迴旋樓梯,到窗邊斜陽灑下的光影,攝影中心前身為「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支店」的建築細節,處處充滿攝影靈光;或是以「典藏開卷」展覽裡的老照片為背景,和百年前的人事物合影,都是可以發揮創意的舞台。「舊是潮」活動讓拍照打卡不只是記錄,更是潮流宣言!
體驗百年前潮男潮女的社交舞文化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12月就是潮
老照片還能怎麼「潮」展開?12月7日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將舉辦「老照片超展開」座談,邀請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鍾淑敏學者、迷你劇集《聽海湧》導演孫介珩和藝術家高俊宏,分享歷史照片如何衍生創作為劇集、展覽和當代藝術等新潮形式! 12月14日「戀曲1920」特別活動,學者鄭麗玲和蔡蕙頻將分享日治時期臺灣人的愛情風花雪月與當時「自由戀愛」的潮流,當天還有Naughty Swing舞團教學復古搖擺舞,攜手大家夢回1920,重現當時潮男潮女的社交流行。
這個12月,從展覽到主題活動,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邀請大家一起用自己的風格定義「舊是潮」!更多詳細活動資訊,請參考本館「當期活動」資訊與社群平台:ncpi.ntmofa.gov.tw。
網址: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28176
8. 「臺灣工藝」頒獎典禮 以「一工.一藝」致敬「匠人之心」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今(29)日,在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舉辦集結臺灣工藝重要獎項的年度經典盛會「臺灣工藝頒獎典禮」,其中最受矚目的「國家工藝成就獎」,由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頒贈予今年得主陳景林藝師,肯定其長期耕耘纖維染織領域與貢獻,典禮中邀請凡徒藝術、天創沙畫與臺灣竹樂團等表演團體,以描述工藝進程的「根於土地」、「精於技藝」與「築於永續」的精采3部曲,打造世代共融的工藝饗宴體驗。
今日出席頒獎典禮貴賓包含前故宮院長林正儀、臺灣設計研究院院長張基義、財團法人新光三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馬振華、中華文化總會副會長江春男、國家工藝成就獎得獎者陳三火與施鎮洋,以及人間國寶劉千韶等人共襄盛舉。
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表示,很榮幸代表文化部參與如此隆重的頒獎典禮,今年首度將3獎合一共同頒獎,旨在建構完整的臺灣工藝生態系,除肯定代表臺灣工藝成就的最高榮耀、呈現工藝人才生態系的臺灣工藝獎及認證臺灣工藝的品牌等,無論在工藝設計創意、跨界合作、文化傳承或國際交流合作面向上,這些獎項都將讓臺灣工藝在國際舞台發光發熱。
王時思特別向今年國家工藝成就獎得獎者陳景林藝師致上最高敬意並指出,國家工藝成就獎象徵在創作領域、人才培育到跨界合作的全面性貢獻,期盼這些成就未來成為臺灣工藝後輩的典範,讓更多人認同自我並厚實為臺灣文化的養分,藉此提升臺灣文化基礎,而臺灣工藝代表匠人的崇高技藝、文化的連結與累積,盼傳達給每個人,讓大家以臺灣工藝為傲,也向各位得獎者致上最高敬意。
2024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陳景林藝師致詞表示,從事染織領域創作已逾40年,感謝文化部及工藝中心長期推動臺灣工藝不遺餘力,以及一路提攜他與鼓勵他走上工藝創作道路的所有前輩與先進,讓他有機會在染織領域耕耘努力並獲肯定,因感念之心回饋自己所學予更多臺灣工藝後輩,在工藝傳承的道路上堅持不懈。陳景林現場並吟唱了一首工藝的自創詩,描述臺灣福爾摩沙的景色與天染色彩之美,期盼引領更多學子喜愛染織領域並投入工藝創作。
臺灣工藝獎協作獎得獎代表添興窯創辦人林清河指出,多年來積極將南投縣集集鎮打造為陶藝小鎮,除彰顯臺灣工藝特色外,盼更多人投入工藝領域共同推動工藝特色造鎮讓臺灣工藝綻放光芒;臺灣工藝獎創作獎工藝美術組一等獎得獎者游嘉萍至感言詞表示,希望更多人可以直接透過感官去體驗創作背後的文化元素與故事背景,期待更多人重視臺灣工藝讓工藝背後的許多雙手被看見;創作獎工藝設計組一等獎得獎者康怡茜則表示,手作工藝也可以成為精品,藉由臺灣特色工藝原料竹材創作的竹手提包來為臺灣竹材發聲,體現更多樣化竹材樣貌,感謝一起投入創作的工藝師們,更感謝工藝中心長期積極推動人才培育讓她有機會學習工藝成長而獲肯定。臺灣綠工藝認證廠商代表溪泉則感謝工藝中心的積極推動,在這世代可以接觸更多工藝領域,也感謝在臺灣工藝各領域付出的所有人。
工藝中心主任陳殿禮表示,今年欣逢工藝中心70週年,相關慶祝活動自年初起接力展開至「臺灣工藝頒獎典禮」為週年活動最高潮,整體活動以「活工藝.工藝活」倡議實踐臺灣工藝精神,盼為工藝70里程碑畫下完美句點。「臺灣工藝頒獎典禮」是聯合「國家工藝成就獎」、「臺灣工藝獎」及「臺灣綠工藝認證」等3大競獎,透過集結工藝世代凝聚的力量,彼此觀摩學習,提升創作能量。今年度典禮主題以「一工.一藝」為概念向臺灣工藝匠人致敬,所有來自臺灣寶島的百工百藝,每一項工藝都代表著一位工藝匠人的創作初心與「擇一事,執一生」的工藝頂真態度,他們獨樹一格,清晰可辨,肩負著承載歷史文化與技藝傳承的使命前行,不曾停歇。
「國家工藝成就獎」得獎者為陳景林藝師,陳景林為知名染織工藝師,嫻熟染織技法,初期創作如織錦畫、浮雕與立雕式纖維藝術,後期投入天然染料與染纈技藝領域研究與推廣,系列經典作品以關懷自然及展現臺灣土地風采為特色,獎項的頒贈是為肯定長年於纖維染織領域,所從事的創作、研究、技藝傳承、跨域合作、國際交流等成就與無私奉獻。
「臺灣工藝獎」旨在獎掖創作並設「協作獎」作為環狀支持,以建構工藝人才培育支持系統與健全臺灣工藝產業生態系為目標,共計414件參與競獎,擇選58件創作獎作品及5案協作獎案件,其中「創作獎」分為「工藝美術組」及「工藝設計組」,一等獎獲獎者分別為游嘉萍的金工創作「轉生I」及康怡茜的「竹藝六想」,精準完美展現作品的獨特理念與具量化生產及市場銷售潛力的發展可能性。「協作獎」獲獎案件則包含「社團法人臺南市竹會」、「高雄市寶來人文協會」、「紅琉璃有限公司」、陶藝家林清河及纏花工藝家林佩瑩,他們皆是長期致力於活化傳統工藝價值,讓微型且專精的工藝轉化為更多人積極投入,並形成良善經濟循環和文化反饋的協作精神標竿。
「臺灣綠工藝Taiwan Green Craft」以「認證」制度鼓勵工藝品牌進入產業市場,以「綠活工藝.良品美器」為品牌精神主軸,遴選出美學與實用兼備、手感與溫度並融,具市場性及更貼近客戶需求的工藝品。共計47家品牌50組作品入選,涵蓋多元生活面向,包含家居家飾、餐食用品、個人穿搭及質感文具等風格,入選作品收錄於「臺灣工藝型錄」推介大眾,盼在日常生活發掘器用之美、提升質感生活。
網址: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28209
9. 建築與書法的藝術對話 史博館「書藝人間-漢寶德書寫之美」特展盛大開幕
國立歷史博物館為紀念已故文化巨擘漢寶德逝世10週年,於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舉辦「書藝人間-漢寶德書寫之美」特展,呈現漢寶德創作的完整面貌,引領國人認識漢寶德的書法藝術。
今(30)日特展開幕式,文化部長李遠、立法委員郭昱晴、家屬代表漢可凡、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蕭宗煌、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洪世佑、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陳登欽、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陳殿禮、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教授李乾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校長邱上嘉及策展人建築師黃健敏等與會,表達對漢寶德於臺灣文化貢獻的崇高敬意。
文化部長李遠致詞時特別分享了1990年代他受委託製作《尋找臺灣生命力》紀錄片的一段秘辛,當年他製作的方向與電視公司期待不同,但他偷聽到當時作為顧問的漢寶德在會議上說,「你找來這個人就像一個風箏,他已經斷線了,他既然是風箏,就給他飛了,不要再把他抓回來。」這段風箏說,一直讓他記到今天。
李遠說,漢寶德在建築、籌建自然科學博物館、文化資產保存、土地、人文、歷史及美學等為臺灣帶來啟蒙,在他逝世10週年時,文化部能夠在此刻集結多館共同辦理紀念展別具意義。尤其在建築以外展出的漢寶德書法,展現其書法如畫般的風格,對一向被父親說字像畫圖的他來說「是個救贖」。李遠說,對於民間提出將辦理「漢獎」的規劃,在他任內一定會盡力支持,期盼藉此持續傳承漢寶德在臺灣對土地、文化、歷史的重大貢獻。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洪世佑表示,漢寶德談美學包括他所關切的博物館、文化資產、建築等,他曾說過「書法是生動的建築,建築是立體的書法」,是將書法藝術與建築串連最徹底的一句話,建築裡的設計與布局融入在書法裡,也能在其中體會漢寶德對於美學的概念。
漢寶德家屬漢可凡表示,10年前史博館辦理「築人間-漢寶德八十回顧展」時,父親已親自挑選200多幅自己的書法作品,期待有一天能展出,今日展覽是為父親圓夢。近期全家人環島,在臺灣各地透過建築看得見父親的影子,也想起小時候,父親帶她在故宮裡玩捉迷藏,在其中漸漸認識許多重要典藏,這也是父親的美感教育,寫書法是父親工作壓力下紓解情感的方式,最終也成了他的藝術表現。策展人黃健敏也提及,漢寶德主張書法應融入生活,展覽也為此呈現他簡潔易懂且富有靈動的風格。
「書藝人間—漢寶德書寫之美」展出102件漢寶德書法精品,以漢寶德的書法觀念為出發,強調書法結合生活藝術,分為「循古」、「抒情」、「構成」與「新象」4大主題。循古,即是傳統碑版學習的面貌;抒情,是以書法內容傳遞內心意念;構成,為其對於畫面安排布置;新象,為其書法作品獨樹一格之處,呈現漢寶德從學習碑版、傳遞情感,到探索結構與創新風格的完整創作歷程。
展覽特別設置漢寶德生平簡介、書法創作影片播放區,藉由動態影像呈現他的書法如何將文字轉化為生動的藝術表現。觀眾可近距離欣賞漢寶德對筆墨細節的掌控,感受創作中「穩中求變化」的建築家思維,體悟藝術融合的深邃魅力。
史博館說明,「書藝人間-漢寶德書寫之美」特展即日起展出至明年2月23日止。此展不僅是對漢寶德書法創作的致敬,也是一場文化美學的對話,探索藝術表達的無限可能,帶領民眾看見藝術形式的交錯,感受漢寶德書法筆劃的力量和建築設計的美感。
此外,為追懷漢寶德先生對於臺灣建築、博物館及美學教育的貢獻,國立臺灣博物館也策辦了「形色質美:漢寶德的建築」特展,世界宗教博物館則推出「漢先生畫重點:從漢先生的視角看建築」,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亦有「AI x 3D科博至『寶』-紀念漢寶德館長線上檔案展」,深入認識漢先生的美學世界。
網址: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2.aspx?n=105&s=228226
10. 促進臺日文化交流:國父紀念館拜訪日本神戶孫文紀念館
文化部所屬國立國父紀念館館長王蘭生今(30)日率團出席神戶孫文紀念館主辦的「孫文《大亞洲主義》演講100週年紀念」活動,受到孫文紀念館魚住和晃館長等人熱忱接待,雙方除進行書道文化交流,導覽紀念館內珍貴孫中山墨寶,並參加孫中山神戶史蹟走讀活動等。這是國父紀念館首度正式率團訪問日本神戶孫文紀念館,除促進與海外友館的館際合作外,也期盼增進臺日間文化友好交流。
王蘭生館長於書道文化交流會中指出,神戶孫文紀念館是國父紀念館海外館際交流的重要友館,長期以來雙方互相參與學術研討會、孫學(文)刊物發表,以及孫中山誕辰或館慶等紀念活動,孫中山先生與日本關係密切,特別是第一次登陸日本與最後一次來日都是在神戶,革命生涯30年間來到神戶共18次,他與神戶間歷史淵源深厚,可作為臺日雙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魚住和晃館長表示,孫文紀念館主要業務是加深神戶市民對孫文的了解,每年11月「孫文月」紀念活動會特別舉辦書法展、音樂會、演講會和研討會等,推廣並普及孫文研究,不僅與日本國內各領域做交流,也要與世界各國的孫文紀念館合作交流,期盼與臺灣國父紀念館加強館際合作與交流。
今(113)年適逢孫中山於1924年11月28日在日本神戶演講《大亞洲主義》100週年,神戶孫文紀念館作為全日本紀念孫中山的唯一公立場館,特別舉辦「孫文《大亞洲主義》演講100週年紀念演講會」活動暨國際學術研討會,並辦理「孫文書法特展」和「與孫中山一起漫遊神戶」史蹟走讀活動,具有重大歷史與文化意義。訪問團成員除參觀孫文紀念館(又稱移情閣)外,並走訪孫中山當年「大亞洲主義演講會」地點,當年的神戶女子高校現為兵庫縣政府所在地,另外也前往神戶中華同文學校參觀,了解1913年孫中山訪問神戶華僑的相關史蹟,重現孫中山與神戶間深厚的歷史關係。
「孫文《大亞洲主義》演講100週年紀念演講會」是孫文紀念館為隆重紀念孫中山先生來神戶演說100週年所精心舉辦的大型慶祝活動,該館基於與國父紀念館長期友好的情誼,特別邀請於活動開幕式時以臺灣貴賓身分出席,是唯一獲得正式邀請的海外單位。相關資訊請逕上國立國父紀念館全球資訊網網站www.yatsen.gov.tw查詢,或電洽該館服務臺(02) 2758-8008 分機526。
網址: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28236
11. 國美館科技藝術大展「靈魂的棲所」盛大開幕 當代科技洪流中如何安放靈魂?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年度科技藝術大展「靈魂的棲所」,即日起至2025年3月2日在國美館101展覽室展出。展覽由國立清華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教授邱誌勇及國美館助理研究員賴駿杰共同策劃,匯集來自國內外12位(組)藝術家,以多元創作方式,探討在科技繁盛且迅猛發展的時代中,人類的意識應如何獲得解放等深刻問題。
今(30)日開幕,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國立臺灣美術館長陳貺怡、策展人邱誌勇、賴駿杰;荷蘭藝術團隊ARK、藝術家masharu;日本藝術家Yuki ANAI、Sputniko!;臺灣藝術家吳其育、邱杰森&莫珊嵐,以及陽春麵研究舍等團隊,亦親臨現場參與盛會。
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表示,文化部在過去幾年中,持續提供經費支持,讓國美館成為國際新媒體藝術與新科技藝術的重要平臺,並邀請國內外優秀作品進行交流與展示。近年來,人工智慧(AI)已經成為最熱門的科技話題之一,因此今年的策展中,許多藝術家都選擇將AI技術作為其創作的基礎。參展的藝術家們運用AI去問AI,像是「AI有沒有靈魂?AI的靈魂在哪裡?」這樣的提問,企圖為我們找到一些對話的空間與不一定相同的答案,這種自由與不確定性,在藝術領域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本質。
李靜慧也呼籲大眾積極參與這場關於AI與未來的對話,如何儘早參與其中,讓彼此的聲音被聽見,將是展覽所帶來的重要啟示。李靜慧說,「在奔向未來的過程,我們透過藝術家來提醒自己,永遠不要忘記我們的歷史、不要忘記當下,讓我們一起形塑未來。」
國美館長陳貺怡指出,國美館長期致力於推動科技藝術與新媒體藝術,感謝文化部「藝文場館科藝創新計畫」與「匯聚臺流文化黑潮計畫」的支持,今年2024國際科技藝術大展,邀請來自日本、韓國、荷蘭、美國、哥斯大黎加及臺灣,共12位(組)藝術家團體,深入發掘臺灣科技藝術的豐厚成果與潛力。陳貺怡說,「科技藝術總是給人一種冰冷的感覺,但當觀眾實際走入展場,便能感受到作品其實很人性、很自然,而且很生活,並且適合各個年齡層來體驗。」陳貺怡提到,今天在展場內,許多小朋友與作品互動地很開心,顯示出科技藝術在呈現創新的同時,也能引發人們的情感共鳴,無論大人或小孩都能從中獲得啟發。
策展人邱誌勇及賴駿杰表示,「靈魂的棲所」策展概念以知名趨勢預言家Kevin Kelly提出的「科技體」(technium)理論為出發點,「科技體」是一種宣言式假說、理論,它意圖從技術的角度去整合人造的與自然的世界,並且將科技視為人的心智延伸「如巨大的有機體般」參與且激發了一系列的進化過程,而人類也反過來被包裹於其中,與科技共生存與共演化。
國美館說明,此次作品涵蓋生物科技、林業變革、歷史記憶與人工智慧等多元面向,深入探討人類與科技、土地與自然之間的互動關係。特別是其中有5組作品與人工智慧密切相關,反映當前AI浪潮對科技生活與技術時代的顯著影響。此外,展覽特別呈現了4組全新的作品,包括國外藝術團隊ARK針對本次展場現地製作的1組委託製作外,也邀集了3組臺灣藝術家帶來對環境與科技共生的深入思考的全新創作,包括吳其育、邱杰森&莫珊嵐,以及今年代表國美館與林茲電子藝術節共製計畫的新興藝術家組合「陽春麵研究舍」等人作品。
吳其育的〈有用植物〉(Useful Plant, 2024)關注植物研究、林業發展,與殖民史之間的關係,藉由AI邏輯運算出現代林業發展的數據風景;邱杰森&莫珊嵐(Chieh-Sen CHIU & Margot GUILLEMOT)則協同工研院的技術研發,合作呈現了〈共生迴路〉(Symbiotic Loop, 2024),藉由管線而重現了維繫現代生活(生態)運作的重要組成「關係網絡」,在其之中,觀眾亦是系統的一部分。
此外,陽春麵研究舍自去年底至今年與林茲電子藝術節的團隊密集討論與合作下,製作的作品〈探索與剝削〉(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透過AI互動影像系統探討現今演算法的運作方式,究竟為探索抑或是剝削?作品運用戲中戲(a play-within-a-play)的互動技術,與觀眾互動,引領民眾進一步反思演算法於人類生活中的影響。這些作品不僅是技術成果的展示,更蘊含了對未來與科技共生共演化模式的探索,透過這些創作,期待激發參觀者思考如何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守護我們的靈魂與核心價值。
「靈魂的棲所」展期間,國美館將舉辦一系列精采活動,包括國際論壇、藝術家工作坊及專家導覽等教育活動,歡迎民眾踴躍參加。更多展覽資訊及活動報名,敬請關注國美館官網及臉書專頁。
「2024國際科技藝術大展:靈魂的棲所」
時間:即日起至2025年3月2日,週二至週五09:00-17:00、週六及週日09:00-18:00(每週一休館)
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101展覽室(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網址: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28237
- 企業想做ESG不知道怎麼起手?回顧台灣NGO 2024年活動聲量,重點議題報乎你知!
近年來全球深受疫情、戰爭、氣候變遷等影響,正是這樣動盪不安所有人卻又彼此息息相關的時代,讓許多團體開始思考如何創造更友善的世界,其中包含私人企業和關注各種議題的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以下簡稱NGO),實現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理念。也正因如此才出現了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和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ESG)的概念出現。
i-Buzz本次透過檢視台灣NGO在2024年第一至第三季的網路聲量和相關議題,系統化的整理出各組織今年的表現回顧和幾件重大社會事件對台灣的影響,供企業參考做為執行ESG的範例和選擇關注議題的準則。若企業選擇合作NGO來做ESG的模式,也能作為企業選擇NGO的指標。
受社會事件影響,主張社會安全的非政府組織聲量比重最高
首先將台灣的NGO簡單分為社會安全、人道救援、性別平等、永續環境、身障、文化教育等六個分類,其中以社會安全類的組織的聲量最高,佔八成以上,其餘的分類各自只佔百分之十左右。若深入的分析2024年的重大新聞事件及聲量高的組織後,就可以發現性別平等和社會安全議題為何會如此受網友關注。
曾經轟動一時的重大新聞「台北幼兒園性侵兒童案」時隔兩年再度引爆輿論,持續延燒不斷,網友主要討論關於幼兒權益保護的議題,但關注性別平等的勵馨基金會,就聯合許多關注此議題的政治人物共同為這些受害家長發聲,也重申「性平全齡化」的重要性,呼籲政府應將性平調查的範圍擴及到學齡前兒童,以避免幼兒園性平事件再次發生。
食安事件引發社會危機,受負面事件連帶影響組織名聲
除了上述性別平等的議題引起譁然外,消基會也在今年四月至五月時查驗了多家咖啡廳、飲料店和早餐店的乳品來源,最後發現約莫九成的店家未清楚標示奶品的來源,甚至有飲料店使用與宣稱不符的奶品,而知名youtuber紀卜心旗下的飲料店十盛,也被點名『熟成鮮乳』並非真的鮮奶茶,歷經多時候,利害關係人更公開承認疏忽,並說明十盛使用的原料,而此風波引發網友的大量討論。此外,台北市知名餐廳「寶林茶室」的食安事件迄今已出現多名受害者,衛福部食藥署甚至將整起事件定調為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消基會也正式啟動團體訴訟狀告寶林茶室,希望能為受害者討回公道。
從以上兩個案例都可以看到,令社會動盪的大型社會事件往往會換來非常大量的聲量和討論,雖非議的部分都不是這些組織的責任,但負面的情緒仍會影響部分不理智的網友將謾罵之詞延伸至這些無辜的組織,幫組織貼上管理不當或處理消極等負面標籤。企業若想要著手改善這種爭議性較高的議題建議三思而後行,以免受到負面議題的不理智群眾影響。
關注小眾議題的組織好感度較高,建議聚焦重點關注的事件
第二部分接著探討除了聲量最高的幾個組織外,還有哪些NGO受到網友的一致讚賞,以及各自做了什麼而獲得大眾的喜愛?好感度最高的前三名分別是中華帕拉林匹克總會、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TAISE)以及弘道老人基金會。第一名的中華帕拉林匹克總會致力推動運動平權,並表示未來運動部成立後,將加強身心障礙運動的推廣,「FRIENDLY HOOPS友善籃框」在網路上也有許多聲量討論,這個構想陸續得到很多企業及大學的響應共同發起此項運動,致力於禮讓身障及弱勢的朋友們有機會優先打球。
聲量第二多的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致力推廣台灣永續發展與世界接軌,關注SDGs、氣候變遷、永續能源、生物多樣性等四大核心議題,而他們所發起的台北金鵰微電影展,向社會大眾宣揚永續意識,盼能用感動故事,創造改變趨勢。
第三名的弘道老人基金會,則透過各項服務,讓每位長者都有自主與尊嚴,享有安心、精彩的老後生活,而近期著名的活動是「不老騎士環島活動」,其公益助人的理念,為弱勢銀髮長輩製作餐食、募款,令人感佩。
以上三個案例都是關注族群受眾較限制的議題,如:身障者、銀髮族……,將資源和能量全力投注於改善特定族群面臨的問題,主動規劃執行實體活動激起社會關注,這樣的形式雖無法換取高聲量,卻能讓組織的好感度提高,能更有利的去推廣後續的行動和宣揚自己的理念。
不宜過度追求聲量高低,確實發揮影響力在關注議題更有意義
綜合分析以上NGO,可以歸納出幾個結論,那就是聲量高的NGO通常因捲入爭議事件而被廣泛討論,許多時候是被迫受媒體聲量所影響,且網友會將不理智的仇恨情緒投射在組織的網路聲量中,因此聲量高的組織好感度卻不一定是增加的,甚至可能本末倒置。企業必須評估追求聲量是否對於做ESG是有幫助的?是否會因此使大眾忽略了原先善的立意?
若能將心力放在真正關注的議題本身,不一定影響範圍極大的議題,也會是一件正面利他的好事,如第二部份提及的組織,即使回饋的對象或希望投入的目標族群,不是當前新聞關注的重點,但仍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努力做到改善現況和引發社會關注,才是台灣NGO及做ESG的企業需要致力的終極目標。
(資料來源:i-Buzz網路口碑研究中心)

